|
来源:
嵊州新闻网
作者:
劳江海
2008年12月03日14:24:34
|
|
|
编者按: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正是思想解放的三十年。三十年来,我们苦苦求索,追求真理,奋勇前进。为回顾总结,更为展望前行,本报今起开设“求索三十年”理论专栏,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总结成功经验,激励创业创新。欢迎读者来稿,并给予关注。
奥巴马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总统,由此我们不能不思考他的成功秘诀和“变革口号”。不希望老面孔,而希望新形象;不希望守旧日子,而希望过新生活;不希望暮气沉沉、老态龙钟,而希望朝气蓬勃、青春活力,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因此,很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作些新思考,以便更好地总结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亘古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一)带来了物质,物质的极大丰富。改革开放前,我国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商品实行计划供给,物资凭票限量供应,经济是“短缺经济”。而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一方面,人民生活极大改善。衣,原先是清一色的粗布中山装,而今流行以唐装、休闲装为代表的多样化服装。食,原先是满足温饱的粗茶淡饭,现在是养生保健的珍馐佳肴。住,原先是泥墙茅草屋,现在是钢筋水泥和花园别墅屋。行,过去骑自行车凤毛麟角,现在开家庭轿车司空见惯。反映生活时尚的“大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九十年代是摩托车、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现在是手机、电脑、汽车、别墅。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极大发展。农业,镰刀变成收割机,扁担变成拖拉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纺车变成倍捻机,榔头变成锻压机,铁锹变成挖掘机……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机器生产成为现代工业大生产的主要特征。科技,从手工算盘到千亿次每秒的巨型计算机,从手摇电话到互联网络,从三峡大坝的成功截流到嫦娥探月和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从正负电子对撞机和离子加速器的研制到人类基因组排序的测定……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正日新月异,突飞猛进。30年前难得一见彩色照片,30年后黑白照片难得一见;30年前乘飞机是贵宾待遇,30年后飞机已成普通民众旅游的交通工具;30年前难得有电话,30年后手机拥有者比比皆是;30年前电视是高档奢侈品,30年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改革开放带来了足够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带来了思想,精神的极大自由。改革开放打破了束缚人的精神枷锁,人们思想获得空前解放。一是人本思想。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社会重物不重人,忽视人的利益需求的观念,确立了关心关注人的基本权利,维护保障人的基本利益,满足发展人的基本需求的思想。这是人性的回归,是对生命的尊重。二是利益思想。改革开放带来了讲利益、讲效益、讲价值的普遍价值取向,人们重视获得利益,注重维护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人们不仅通过劳动获取收入,而且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收入。三是平等思想。改革开放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宗法意识和官本位思想,确立了现代社会是官民对等的民主社会、所有社会成员都应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的思想,主张制度公平,机会均等。四是自由思想。改革开放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意识形态不再局限于一种信仰,而追求信仰多元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不希望是一刀切的标准,而更希望有层次性。比如改革开放不再把农民与土地捆绑在一起,工人与工厂捆绑在一起,而是工人之中有农民(农民工),农民之中有工人(下岗工人),还出现了私营企业主、社会中介人、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人们的生活态度、文化需求、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就业观念、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五是竞争思想。改革开放冲击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传统保守思想,激励人们形成了开拓进取、敢闯敢冒、创业创新的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六是和谐思想。改革开放带给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新思维革命,即考虑问题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两点,而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所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三)带来了制度,制度的极大变革。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新的制度安排和旧的制度变迁,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另一种形式的成果积淀。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变革,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基础性制度的变迁,即制度体制变革。改革开放最大的制度变革,是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实现了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些变革,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二是配套性制度的安排,即制度机制变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推动了一系列配套性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30年,1.28亿人参加高考,5386万人被高校录取。高考制度的恢复,影响了中国亿万家庭。改革开放打破了干部任职终身制,实现了新老交替,推动了干部队伍的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9个1号文件都是涉农的,特别是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农村制度创新,从而为农村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免征农业税制度,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征收皇粮国税的历史。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标志着村民民主海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此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劳动法》《物权法》等一系列制度法规的出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改革开放,我们应该思考什么
(一)大改革推动大解放,大改革必须考虑承受力。商鞅变法,造就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实现了富国强兵,促进了民族融合;唐太宗的休养生息政策,打下了大唐盛世的根基;王安石变法,推动了北宋《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历史印证了黄宗羲的一句话“世移时易,变法宜矣”。同样,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没有改革就会续写挨打的沧桑。但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改革必然触及旧势力利益,招致旧势力反扑,商鞅车裂、王安石免职、谭嗣同喋血,改革需要付出沉重代价。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转型关键时期,新旧观念碰撞,新老体制交割,新旧矛盾对立,必然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的涌现和大批利益诉求群体的出现。改革稍有不慎,就会葬送成果。前苏联戈尔巴乔夫何尝不想通过改革来寻求出路,然而他采取了全盘西化的剧变式改革——“休克疗法”,政治上完全放弃党的领导,经济上完全放任自流,从而招致了失败。同样,拉美的现代化陷阱,是社会动荡冲击经济发展的最典型案例。由此看来,任何否定改革的观点是错误的,任何脱离实际的改革,危害是巨大的。改革为了发展,而发展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如果偏离这个目标,改革也就失去意义。因此,尽管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于新的改革我们不能不考虑社会稳定这个前提,不能不考虑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这个基础,不能不考虑社会承受度这个条件。我们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二)大开放推动大融合,大开放必须考虑鉴别力。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如果封闭僵化,夜郎自大,做井底之蛙,不融入世界,就会落伍,就会被淘汰和边缘化。唐朝开明开放的政策和兼容并包的思想,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人等云集长安,使得京城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明朝中叶,中国仍然还是世界经济的中心,GDP占世界总量的1/3,但自从实行“海禁”以后,国力便一落千丈,而西方却掀起了工业革命,世界经济的中心从此移到了西方。日本明治维新,吸收和嫁接西方文明,从此走上了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清政府闭关锁国,以天朝自居,从此走上了落后挨打的不归路。没有开放,就没有活力,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力。开放,可以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少走弯路;开放,可以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方法,为我所用。当然,随着开放大门的打开,新鲜空气进来,负面、消极、腐朽的东西也必然随之进来。因此,必须提高鉴别力。我们反对“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崇洋媚外的全盘肯定主义,我们也反对“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盲目排外的全盘否定主义,我们主张拿来主义,首先拿来,然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只有这样,开放才能真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大发展推动大进步,大发展必须考虑和谐力。改革开放都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我们的发展又是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和平的发展,必须考虑和谐力。其一,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任何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也就丧失了发展的意义目的性。其二,我们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何离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就偏离了发展的内在科学性。其三,我们的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任何离开统筹兼顾的发展,也就违背了发展的外在和谐性。总之,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需要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中心这个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强国之路;需要我们通过发展增加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需要我们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改革开放,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要有一种胸怀全球的意识。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缩短时间、拉近空间的时代,当今世界是一个急剧调整、深刻变革、重大变化、多极发展的世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胸怀全球,放眼世界,树立积极的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和创新意识,否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就会成井底之蛙;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就会被时代淘汰。要重学习,不断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和积累。既要懂得政治、经济、科技和管理,也要懂得天文、历史、地理和人文,获取新知识,增长新见识,提升新才干,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要重实践,不断注重在开放的时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在改革的进程扩大开放、推动创新。既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大胆为我所用,又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别人的失败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二)要有一种战略思维的眼光。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说的是我们考虑问题、分析事物,必须要有战略思维、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立足整体,着眼长远;不能目光短浅,要视点高远,视野开阔。比如,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是城乡二元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三农”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人民的现代化;农业兴则天下兴,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正是基于这种战略考虑,中央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0年前改革率先在农村发端,30年后改革又再度从农村出发。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突破思维定势,创新思维模式,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而要用战略眼光看待问题,用辩证思维认识分析问题,从整体把握局部,从长远把握当前,从矛盾把握和谐。
(三)要有一种理性思考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功力,这种功力的根基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现实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既有表象、实象,也有虚象、假象,更有错象、乱象,尤其要分清是非,辨别真伪,不为表象所迷,不为假象所惑,不为乱象所扰,抓住主流,把握本质,推动发展。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加强理性思考,练好基本功。一要掌握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要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提高理论水平。二要调查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三要分析研究。运用理论对占有的资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加工、分析和综合,提炼、概括出有价值的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不断探求和发现真谛,不断认识和把握规律,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工作。
(四)要有一种党性修养的自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伟大实践,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做改革开放的宣传者、传播者和促进派,要做改革开放的先行官、实践家和维护人,坚决抵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负面侵蚀和消极影响,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一是道德修养。这是公民也要坚持的修养,对于干部,这是最起码的修养。二是政治修养。党的干部意味着一种政治身份,就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这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修养。三是理论修养。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根基。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最必备的修养。修养积淀功力,功力绽放能量。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领军作用。
(作者系中共嵊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