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嵊州新闻网
作者:
2008年12月15日16:53:44
|
|
|
破千年陋习 树殡葬新风
■ 十年殡葬改革结硕果
1998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嵊州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决定从当年12月15日零时起,在全市境内实行遗体火化,迈出了殡葬改革最艰巨最关键的一步,一举改变了几千年来遗体进棺土葬的丧葬陋习。土葬,一个曾经承载中华民族千年习俗的词汇,一个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字眼,在我市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事业。一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召开了全市殡葬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全市实施骨灰集中存放制度工作会议、全市“三沿五区”坟墓治理工作会议、全市生态墓地建设工作会议、全市殡葬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等,对各阶段殡葬改革重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二是出台各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的通知》《关于在丧户中制止封建迷信活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实行骨灰集中存放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行生态墓地建设加强“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殡葬专题整治工作实施意见》,为切实加强殡葬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殡葬改革以来,市政府与乡镇(街道)签订了《殡葬目标管理责任书》和《骨灰集中存放责任书》,市政府下达了“三沿五区”坟墓治理和生态墓地建设任务书,并且每年把殡葬管理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十年来,文明殡葬已成为广大公民自觉行为。从传统的遗体土葬到火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丧葬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存在,殡葬改革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可以说,我市殡葬改革的10年,是克难攻艰的10年,是负重奋进的10年,也是开拓创新的10年。殡葬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勇于接受挑战,迎难而上,坚韧不拔,推动我市的殡葬改革事业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开创了我市殡葬改革的良好局面。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群众的观念开始转变,逐渐消除了封建迷信思想,接受了现代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现在,健康文明的殡葬方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殡葬改革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百姓、造福子孙,这个重大意义已被广泛认同,以火葬为主的殡葬改革思想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基本理念。
十年来,殡葬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遗体火化率持续保持在100%。自从推行殡葬改革以来,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死亡的人员,除依法将遗体外送外,全部实行火化,没有发生一起土葬事件。二是生态墓地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建成生态墓地423个,共计投入资金80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经费200万元,全市生态墓地覆盖面达到91.4%。三是“三沿五区”坟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城市规划、交通事业和经济发展等需要,乡镇(街道)、开发委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上级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全市累计治理和迁移“三沿五区”坟墓8220穴,坟墓治理率达到90.6%以上。四是严肃查处殡葬违规案件。市殡葬管理部门会同乡镇(街道)和开发委累计查处殡葬违规案件420起,其中违建坟墓310起,纠正骨灰乱埋乱葬56例,取缔棺木制作点29个,处理丧葬用品违规经营户25户,有效地维护了殡葬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十年来,殡葬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为切实加强殡葬执法管理工作,在原市殡葬管理所的基础上,经市编委批准,新成立了市殡葬执法大队,建立骨灰跟踪管理制度和殡葬定期巡查制度。市殡葬管理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殡葬法规和政策,努力提高执法管理水平,所(队)6名工作人员都取得了省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书。市殡仪馆成立后,为不断满足丧户需求,累计投资485万元完善了服务设施。投资135万元新建停尸房、丧户休息室、守灵丧户活动室、接尸车库和停车场4000㎡,投资138万元新购置接尸车辆、空调、遗体冷藏柜、遗容床和礼炮等91台,投资162万元改造了火化炉子、变压器、发电设备、餐厅等有关设施,投资50万元新开辟了艺术墓区2500㎡。为规范殡葬服务质量,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工作制度。如岗位工作制度、文明礼貌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岗位计酬制度、职工奖惩制度、物耗考核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为提高丧户对服务工作满意度,切实加强行风建设,重点落实了行风监督员、回访丧户、下发丧户意见征求和退还红包制度。市殡仪馆获得了浙江省、绍兴市和嵊州市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获得了浙江省、绍兴市和嵊州市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获得了绍兴市、嵊州市文明单位称号;获得了绍兴市、嵊州市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获得了嵊州市行风建设示范站(所)称号。
市殡葬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将以庆祝殡葬改革十周年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不断深化殡葬改革、强化殡葬管理、优化殡葬服务,促进殡葬改革健康发展和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