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求,优化规划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管理,提升形象品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日供水12万吨水厂改造及配套管线、市区城北入城口改造、中心消防站、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7标段和罗柱岙至小砩公路改建工程。实施新人民医院、中国越剧博物馆等公共服务项目,动建绍兴检验检疫局嵊新办事处、南马路桥和曹娥江三界大桥及接线工程。加快甬金高速黄泽互通至上三高速禹溪互通接线、上三高速互通(黄泥桥)至甬金高速甘霖互通(蛟镇)接线、甬金高速嵊州出口及配套设施、公交客运中心、黄泽江整治、鹿山森林公园二期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市域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衔接。完成城隍山、城西新区等区块控制性详规,编制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案等。加快城南新区建设,完成三江B区配套路渠工程,推进城南核心区配套道路建设项目、企业总部和嵊新连接线东侧绿化景观工程,启动彭山台地规划利用工作。推进“扩权强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中心镇自我建设,促进甘霖、黄泽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崇仁、长乐、三界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次中心。扶持引导其他集镇差异化发展,培育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强化山区乡镇财政保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集中力量推进河道、市容、违法建设和交通“四大整治”,提升城区整体形象。实施绍兴市“清水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河道监管,改善全市水环境。强化市容监管,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巩固创卫成果,编制主要街区建筑物立面控制规划,加大城郊接合部、背街小巷环境和户外广告整治力度,科学引导流动摊贩和自产自销农户规范经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探索建立城市保洁长效机制。强化综合执法,加大对违法用地、违章建设和非法建坟的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建设行为。强化市区交通管理,加强对电瓶车违章、非法载客车辆的整治力度,优化交通秩序。完善交通设施,增配停车场点,逐步缓解“停车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奖励约束政策,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快镇级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动建城南污水收集泵站,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达标率。全面实施环境整治,完成新中港热电厂脱硫改造,深入整治造纸、电镀、印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强化曹娥江嵊州段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曹娥江整治一期工程。加强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强化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测监控。有效控制建筑施工、娱乐餐饮业污染,加强市区噪音污染整治。抓好北大门绿色通道、生态阔叶林发展、生物防火林带等工程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五)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牢固树立开放融合和合作共赢理念,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招商选资。坚持内外并举、三次产业并重,深入开展“招商选资年”活动,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0亿元。拓展招商领域,发展回归经济,突出重大项目、新兴产业和回归项目招商,重点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和新兴产业园区项目引进。健全重点招商项目督查协调机制,营造亲商、安商良好环境。
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鼓励高新科技产品、优势农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创新参展模式,提高参展效率。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针对浙江省四大都市区和三大产业带,积极开展各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接活动,推动全面融合发展。
强化创新能力。以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创建城市“二城并创”为抓手,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重点推进硅藻土研究与开发、领带服装业共性技术攻关、机电一体化研究和电器厨具集成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以中科院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嵊州分中心和省级孵化中心为重点的城东科技新城建设,办好第四届中国(嵊州)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入实施人才战略,重视创新型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完善紧缺型、创新型等各类人才扶持政策,加大选拔培养引进力度。
深化体制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完善财政分成体制。健全街道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等方面职能。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代建模式。继续抓好金融支农等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对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深化网上审批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