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袁启珍 88岁 黄泽镇光明村人
慰问理由:向这位曾经为祖国作出过贡献的老党员、抗战老兵表达敬意
微心愿:希望拥有一台空调扇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这句诗映照了袁启珍的戎马生涯,背着步枪,穿着草鞋,猛打猛冲。细数身上的刀疤弹痕,每一处都隐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一个军人的勋章。”聊起负伤经历,88岁的袁启珍记忆犹新,操着浓重的山东方言细细道来。
袁启珍祖籍在山东荣成市,1944年,国内战乱,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当年3月袁启珍仓皇从家中跑出,一路跌跌撞撞后,成了一名人民子弟兵。“家人的离开几乎都与战争有关,大姐被日军的敌机炸死,二哥刚参军一个月就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悲愤激励着他,在战斗中,袁启珍总是冲锋在前。由于英勇有谋,入伍才一年,排长便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忆起峥嵘岁月,老人仍能清楚地说出所在部队的番号:“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一营三连。”声音高亢有力,腰板笔直,“当时我们二十五军是主力,那时我是副排长。”老人骄傲地告诉记者,他曾带领士兵参加过保卫山东威海的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指着额头一道长约4厘米的疤痕,老人说那是1946年在山东守卫威海时被流弹击中所伤。而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渡江战役,那一战,给他留下了两处伤痕,右边胳膊被弹孔穿过,后脑勺至今留有3厘米长的弹片。袁启珍回忆说,渡江战役,他所在的部队首先出发。夜晚硝烟弥漫,炮弹如雨点般射来,袁启珍和战友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强渡长江,却被飞来的流弹击中后脑勺和右侧胳膊。汩汩鲜血流出,袁启珍当即昏倒在地,被卫生员紧急送往医院。由于失血过多,不宜开颅手术,袁启珍便在卫生院修养了18天,那枚弹片也一直留存在脑中。因此每逢天气变化时,他的头痛病便会发作。
1950年,二十五军作为主力部队前往朝鲜参加抗美援朝,袁启珍因负伤被派往福建泉州学习文化知识。在那里,他认识了嵊州姑娘戴雪琴,两人结为连理,1961年跟随妻子到嵊州定居。
退居二线后,老人对部队生活的点滴小心收藏着,一枚“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被仔细地放在一个绒布盒子里。拿起一枚枚勋章、证件,老人记忆的闸门便会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