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的紫砂江湖
但凡喝茶者,都知道紫砂壶属茶具中的上品。只是紫砂壶向来属于“小众”藏品,长期以来市场关注度不是很高,在2000年前后甚至一度遭遇冷落。市场的不可逆转,让走过辉煌时代的嵊州紫砂渐渐沉沦,在随后几年里,更是连连遭受销售“滑铁卢”。
“缺乏文化内涵导致紫砂不再受大众青睐。”不少紫砂艺人为嵊州紫砂切脉时提出了这样的诊断。
哪里失去,就在哪里寻找。金祖稠决心借文化探索嵊州紫砂的突围之路,在这个风生水起的紫砂江湖中,重振昔日雄风。
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嵊州紫砂,在形、质、色、神、气方面都显示着一种独特的儒雅风韵,如何将这一神韵保存下来,并为当代人所接受并走向世界,成为传承者的一道必做题。
“让每一件艺术品都成为完美的艺术品。”金祖稠和钱小英作了精致的定位。在选料上,讲究“泥色”与“成色”的结合,追求紫砂艺术品形式之美;在制作上,讲究立意和创作,将诗情画意雕刻在紫砂艺术品上;在烧制上,严格掌控窑位,掌握火度,做到温差适度,恰到好处。
金祖稠还以松、竹、梅等传统元素为素材创作过许多作品,其中“松”系列壶身的松皮,都是一块块单塑出来贴上去的,每一块都不一样,层次丰富,变化多样,耐人寻味。还有一件作品《吉祥葫芦》,用软柔的树藤作提把,“树藤”上的“叶子”和“花”披在壶身上,在层层叶子的掩映中,还结出了一个一个小葫芦,构思精妙,趣味盎然。
“作为一项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紫砂壶和紫陶泥工艺品非常辛苦;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就需要让紫砂与文化产生碰撞。”金祖稠说,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与紫砂为伴,就是看中了嵊州紫砂在文化方面的价值。
事实上,价值已在日益突显。今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博艺杯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金祖稠创作的紫砂壶作品《六方如意》获得金奖。而经过金祖稠细心设计、打磨的600多种紫砂工艺品,承载着浓郁的嵊州特色,不但被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永久收藏,还出口美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人们眼里的正宗紫砂
一把紫砂壶,几多纷扰事。2010年5月30日央视新闻频道曝光了“紫砂门”事件,使得紫砂生意一落千丈,商家门可罗雀。“紫砂门”事件令整个行业遭受重创,也使得“中国紫砂”招牌蒙羞。
然而,在浙东一隅的嵊州艺术村,却显得淡泊宁静。
“由于过度开采,宜兴的紫砂矿日益减少,从而产生了造假事件。而在嵊州崇仁一带,矿产储量十分丰富,这些矿藏对于传承与弘扬紫砂工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嵊州紫砂根本无需染色、造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祖稠和钱小英对嵊州紫砂有底气。
更让这对紫砂夫妻意料不到的是,在不到半年时间,“紫砂门”反倒给这个行业“热炒”了一回,除了少部分销售廉价低档紫砂茶具礼品的企业及个人一蹶不振之外,大部分销售高端、高价紫砂茶具的企业和个人,其生意是越来越红火,紫砂茶具的价格也在一路飙升。
一日,一位宜兴客商驱车来到艺术村。在陈列室里,当他用挑剔的目光搜索每一个角落后,便单刀直入:“我想采集一批紫砂精品,准备送给国外客户,宜兴紫砂让我不信任,这嵊州紫砂呢?称得上是正宗紫砂吗?”
面对一脸的疑惑,钱小英当即亮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身份。同时,拿出一本嵊州紫砂的资料,指着上面的矿产图片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回答:“嵊州拥有丰富的矿石资源,正因如此,使生产出来的紫砂产品具有透气不渗水、高温不爆裂的特点。”
看着钱小英一脸的坦然,宜兴客商当机立断订下了300只紫砂杯子,要求产品必须是精品中的精品,并且在杯子底刻上“钱小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