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我市有些河道的环境卫生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但也有一些河道的环境卫生做得很不错。在通源江的通源段,虽然这个时节的江水很浅,有的地段已露出了河床,但整个河道几乎看不见垃圾,显得非常清洁。清澈的河水流淌着,水里不时可以看到一群群小鱼。河道中每隔一段有一个水潭,一群鸭子在水潭中自由自在地游着,真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图画。
记者看到,通源江的一侧马路上有几个垃圾房,另一侧小路上并没有垃圾房。每天,通源村的村民都会把垃圾装在袋子里,拎出家门扔到垃圾房里。村民告诉记者,过去往往把河道当成天然的垃圾场,因为等大水一冲,又是“清洁”两岸,再方便不过。而通源江全长14公里,流经通源乡的13个自然村,又是穿村而过,两边农户一家挨着一家,要改变这个陋习更是困难。从2011年开始,通源乡便落实专职保洁员26人,来清理两岸的垃圾、障碍物等,做到日产日清。
通源乡通源村驻村指导员沈云浩对记者说:“保洁员基本上每天在打扫,形成了习惯,河道也很干净,每年清理一次河床。村里卫生整洁了,村容村貌看上去也舒服了。”
村民看到实际效果后,对村里的保洁工作非常肯定,通源乡抓住这个时机,加大宣传力度,将河道清洁前后的面貌拍照公示,让大家有直观的对比,在河道两边树立宣传牌,建立文化墙,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之下,改变之前的陋习。“现在我们都是走到桥对岸的垃圾房去倒垃圾的。”一位姓王的村民说。“现在村里也干净,河里也干净,大家都有了卫生意识,觉得弄得干净点看上去好看点。”“环境好,每个人心情也会好,环境不好的话,心情也不好。”其他村民也纷纷说。
作为通源江保洁员的黄大伯切身感受到了村民素质的提高。“现在村民都很自觉的,虽然垃圾房在江对面的马路边,大家也会拎着垃圾袋走过去倒垃圾。大家自觉了,我也会轻松点,如果不自觉就会累点。”
同时,通源乡也形成了一套长效机制,乡村两级积极督查和自查,让保护河道清洁渐渐成为村民的习惯。通源乡副乡长孟超峰说:“我们通源乡在河道保洁上采用的长效机制是乡村两级双管齐下,乡每星期不少于两次明察暗访,村有分管卫生的村干部和河道保洁员每天进行自查,确保通源江流域水清河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