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深入我市各乡镇、街道,采访报道了部分乡村以及河道触目惊心的垃圾污染情况,在坊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曝光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总结,是什么原因导致环境卫生“毒瘤”积重难治?而我们的乡镇、街道、部门在此次“双清”行动中,又该如何打响这场“歼灭垃圾”攻坚战?
乡村篇——农村环境卫生拒绝“脏乱差”

江滨西路边排水渠满是垃圾

城南章村路村口一个垃圾房外全是垃圾
揭开藏身暗处的垃圾
在浦口街道棠头溪村,垃圾房的一面墙上写明“垃圾自觉倒入池内”,然而垃圾房内空空如也,外面却是一个大垃圾堆。不远处,立着两个垃圾桶,其中一个已全身“粉碎性骨折”,周边堆满食品袋、破马桶、碎瓦片,而这里紧临浦南大道。
在城南新区章村路村综合楼后,沿途堆放着一大批被雨水浸泡过的木材,村民王大爷说:“这不算啥,不怕脏就和我到村中间走走看看。”在王大爷的带领下,记者沿村串户,看到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堆着一些生活垃圾:烂菜叶、碎纸片……有些地方如同垃圾回收站,堆放着铁皮、铁桶、轮胎和化肥袋,沿途不时能看到正在焚烧的垃圾,冒出袅袅黑烟。村民应金娟说,以前家门口有一座一人高的“垃圾山”,家里小孩常常生病,几天前,她自己出资清理了这座“垃圾山”。
日益突出的农村垃圾问题已经严重干扰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在采访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废弃的垃圾袋、一次性餐具等不可降解的污染物直接丢弃在村子的小溪、塘边、山边、路边等处,垃圾死角无人管理,不仅臭气熏天无法靠近,而且每逢下雨污水横流。
细数农村脏乱因由
习惯,还是习惯!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基本成了垃圾乱倒的主要原因。吃完的果皮随手一扔、喉咙不舒服随地一吐,几乎成了多数村民无意识的行为,有的村干部甚至认为“农村就这样”,结果见怪不怪。浦口街道棠头溪村村民吴老伯指着垃圾房外的垃圾不以为然地说:“多少年都习惯了,大家扔在外面还方便清运工清理呢!”
为了自己方便,有些村的垃圾桶难放、弃用,是导致农村垃圾乱倒的第二个原因。午后的城南新区章村路村,纸盒、鞋子、塑料袋被扔得横七竖八,在废弃的水沟里静静“躺”着。据了解,老百姓都不愿意在自家门口放垃圾桶,“放在村民集中地,反对声音太大,最终在村综合楼后面等地修了几个垃圾房,但离有些村民远,于是便出现了村民随意倾倒的现象。”城南新区分管负责人陈黎英分析道。
此外,不健全的保洁机制使得农村保洁工作出现清理死角。采访中,有些村民反映村中既没有垃圾桶,也从未见过保洁员前来清理垃圾。在他们眼里,保洁员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只有‘认识’村干部才能当保洁员。”在浦口街道棠头溪村的信息公示栏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其中一位村民既是卫生监督员,又是卫生保洁员,同时兼任保洁员组长。而这些现象在我市部分乡村普遍存在。
日益严重的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职责不清的问题,从而形成多头管理却无人管理的局面。如此一来,垃圾不知如何处理,村民自然会往公路边、河边等地倾倒。
寻求突围之路
随着一批环境“问题村”、“垃圾山”、“垃圾路”的曝光,一些积重难治的“毒瘤”也有了整治规划。各地充分发挥积极性,有的加大投入,有的加大宣传,有的加大落实,积极寻求解决农村垃圾的突围之路。
采访中,浦口街道办事处主任陈炎根介绍,自今年8月以来,该街道已经引进市场化机制,由保洁公司聘任保洁员清扫村庄卫生,以达到多方监督的目的。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探索一体化机制,统一保洁、清运的主体,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市场调查阶段。针对棠头溪村存在的问题,陈炎根当即表示立即整改,并加强监督。
针对城南新区章村路村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分管负责人陈黎英说,一方面将尽快找村级主职干部约谈,提高他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落实保洁工作全覆盖。此外,城南新区和村两级将加强检查和督促管理,在宣传教育中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确保11月底前完成对该村的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