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2.zjolcdn.com/pic/0/15/47/68/15476886_846240.jpg)
竹编
刘长泉的9月缘分
花开两枝,各表一枝。
刘长泉的竹编生涯,似乎跟9月特别有缘。
1962年9月,17岁的刘长泉和袁亚琴一样走进了嵊县竹器木业社当学徒; 1980年9月,离开竹编厂被调入包装装潢厂任副厂长; 1998年9月临危受命回到竹编厂任新一任厂长;1999年,大型竹编工艺品“沧海还珠”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赠澳门特区的礼物在9月份完工。
任竹编厂厂长前,刘长泉对竹编的情感比较平淡:当学徒,出师,组建包装装潢厂。他一直在忙,在忙包装装潢厂。袁亚琴也在忙,她在忙竹编,这两位忙人甚至连坐下来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
上世纪80年代,包装装潢在嵊县还是一片空白,人们根本不知道包装和装潢的概念。有一次刘长泉甚至就“装潢”中“潢”字的写法和别人起争执,他说,是这个三点水的潢,那人却坚持是“装璜”,两人各持己见,争得不可开交。
包装装潢厂是在一没资金、二没厂房的情况下,刘长泉凭着胆气和一腔热血组建而成的。“头顶蓝天,脚踏草地,像大庆工人一样。”刘长泉是一个比较有领导才能的人,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装潢厂业务竟也蒸蒸日上。
90年代,很多竹制生活用品被塑料品所替代,竹编厂也理所当然地走了下坡路。临危受命,1998年9月,刘长泉回到竹编厂,想再创昔日辉煌。
刘长泉回到竹编厂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开退休职工会议,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这些人都是竹编厂鼎盛时期的见证人,他们对竹编怀有深厚的情感。大家一致表示,想要振兴竹编厂,一定要叫袁亚琴回来。举贤不避亲,袁亚琴就这样回到了竹编厂。第二件事则是出租空余厂房,上下同心,共渡难关。而在供销方面,他们仍然沿袭以前袁亚琴的方法:与客户建立深厚感情,多年客户如兄弟。
1999年3月,刘长泉接到省里通知,要编制一件迎接澳门回归的大型竹编作品。9月,这件名为《沧海还珠》的作品完成。这件作品展现了两条矫健活泼的蟠龙,它们脚踩水波、祥云,挥舞龙爪,上下翻卷腾跃,吞吐的金色龙涎托出一颗璀璨夺自的宝珠。蟠龙的飞舞,水浪的飞溅,云彩的涌动,组成一幅神采飞扬、节奏明快的画面。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张德江一看到这件作品,就连说了三个第一:浙江第一,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这件作品让竹编厂再次走进媒体和公众的视野。
但回天无力,刘长泉们还是扭转不了整个下滑的大环境。这不是一个竹编人的悲哀,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2002年,竹编厂无奈之下实行改制,刘长泉夫妇以怅然的心情拍下了它。
寻觅竹编的春天
这几年,竹编行业越来越萧条。越乡竹编工艺厂也就还有一些老客户的老订单,从事编织的也就10多位老职工。这些都是和刘长泉夫妇一样有着深深竹编情结的老艺人。
每天上班下班,从北直街拐到艺术村,刘长泉夫妇内心就会波澜起伏。竹编厂旧址还在,那帮老工人还在,竹编的根就还在。
野百合也有春天,他们在期待竹编的春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