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领域里的一把好手
工种:模具工
最强技术:对报废模具,他总会有办法让其“起死回生”
最牛记录:自主研发盆架自动级进模
一大早,李智明就很专心地在操作台上修理起刚从电视机喇叭生产线上拿回来的模具,“这是螺丝松动导致的模具损坏,还好损坏不算太厉害。”他说。没出半个小时,他就把刚修好的模具重新送回到生产线上了。
“李智明不但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技能过硬,就算报废模具到了他手中,也总会有办法起死回生。”他的同事不无钦佩地告诉记者。
在天乐集团,李智明是众所周知的模具领域里的一把好手。电声零配件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面对订单小批量化的现状,模具制造的快速化、效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便注定了需要有人来创新。
2009年,李智明自主研发了一种盆架自动级进模,其优势在哪里?用李智明的话来说,就是:“以往做一个产品,需要六台机器、六个人配合才能做出来,现在,一个人一台机器就可以完成,原材料进去,产品就出来了,既省时又省力。”盆架自动级进模的开发,不仅让产量比原来提高了5-6倍,成本明显降低,还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操作工的安全性也有了提升。
多年来,李智明还一直在思考如何优化生产线。2010年,他研发的一条自动模具生产线成功应用。他说,原先夹板生产工艺采用单模生产,为四道工序组成,经过工艺改进后,四道工序改成了两道工序(复合模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为更好地优化模具设计,他还特地去书店买书,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学习CAD制图专业知识。
“我们公司对模具精度要求很高,一般情况,精度都要达到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虽然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序,外人看来枯燥乏味,李智明却很享受自己的工作。“我一直记得师傅曾经给我讲过一句话,模具工只有做得多,工艺才能更精细,这次参加最强技工比赛,我要凭我的真才实学争取好成绩,为天乐争光!”
记者手记:作为一名技术员,李智明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技术改造项目“盆架自动级进模”的应用,实现了“机器换人”,这不仅是他个人梦想的实现,更为企业创造着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