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这话说得没有错,特别是治理垃圾河,更是立竿见影、改观明显。不过,这都是政府下重典、社会捐重金、媒体发重声、基层出重力促成的,不仅成本较大,而且效果也是暂时的、表面的、初步的,只能谨慎乐观。
不错,在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上,各地确实动了不少脑筋,花了许多心血。譬如,实行了河长制,落实了保洁员,增添了卫生设施,制订了保洁制度,建立了志愿者、监督员队伍,甚至强化了舆论宣传,在重要河段设置警示牌等等。该想到的措施都用上了,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应该起到一定的效果的。但是,恐怕还是谁也不敢打包票治理垃圾河已功成名就、万事大吉了吧?
绕了这么大的圈子,笔者的本意是说,垃圾河的问题出在河上,根源还是在人上。“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随意往江河倾倒垃圾的陋习不改,治理垃圾河的所有作为只能治标难治本,很容易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垃圾河还是有可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因此,摒弃不文明陋习的文章要做好。当前,除了广泛宣传陋习存在的危害性和摒弃的紧迫性之外,及时曝光是最有效的办法。笔者认为,曝光不能留情面,不仅要曝光垃圾河的名称、垃圾河的脏乱程度,还要曝光形成垃圾河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加强侦查力度,抓他几个现行,才能起到教育震慑作用。如果有了垃圾河,只打河长和保洁员的屁股,那是有失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最关键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要起到主人翁作用,持之以恒地同不文明陋习作不懈的斗争,建立起抵制随便倾倒垃圾陋习的强大网络。有不文明陋习的人们,也应该严肃检点、反省和告别这些不文明行为。可能有人会说,陋习养成容易改变难。笔者不这么看,只要你有一颗主动的心,改变陋习仅仅是举手之劳,人人均能做到,并没有多少技术难度。
水绿山青、鸟语花香、神清气爽的自然生态环境,肯定是人人都期盼的。但光期盼是不够的,还要依赖大家尽心追求,要通过大家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来实现。“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借用这句话权当是对当前“五水共治”的祝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