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庭镇华堂村孝康自然村,孝康坑流水涓涓,放眼望去,山清水秀,美景醉人。“孝康坑治理后,河水清澈了,鱼儿也多了。”孝康自然村年过花甲的王华全说。
孝康坑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因为污水直排、垃圾抛入,河水发黑发臭,村民们怨声载道。今年3月以来,孝康自然村积极响应全市“五水共治”号召,多次对村内河道开展“清障、清淤、清垃圾”的“三清”行动,使孝康坑获得“重生”。
孝康坑告别“黑臭”时代,获得“重生”,是我市许多河流通过治理发生明显变化的一个缩影。今年来,一场声势浩大的“五水共治”战役在嵊州大地全面“开战”。为打好“五水共治”第一仗,有效改善河道水环境,我市扎实开展了“清障、清淤、清垃圾”的“三清”行动,对全市的河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
与金庭镇一样,我市各乡镇(街道)都纷纷组织人员开展“三清三建”行动。在下王镇,158名村嫂组成志愿服务队,义务清理下王镇内两条主要河流十八都江和四都江的垃圾,实现了庭院美丽、家园清洁、河道护绿。谷来镇积极探索垃圾处理模式,将农村垃圾分成有机物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废品和建筑垃圾等4类,进行无公害、无污染、多样化的科学处理,进一步保护了小舜江源头的清洁……在“三清”集中行动的同时,各乡镇(街道)建立完善河长制、长效保洁、督查巡查等“三项机制”,对河道清洁进行长效管理。市治水办也建立“河长制”管理、联合执法机制、督查督办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相关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治水”工作。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截至6月底,全市35条主要河道、64条垃圾河、1条黑河的治理通过市级验收。近日,全市820条一般河道的治理也通过验收。
“经过前段时间的‘三清三建’,‘垃圾河’不见了,河边垃圾堆放现象不见了,杂物漂浮现象不见了,污泥淤积现象也不见了,真正做到了清洁河道。”治水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如果说“三清三建”是为了打通河流的“毛细血管”,那么“五水共治”则是让“水”真正活起来。自全市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以来,我市成立了9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今年有125个村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场整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排污企业清理工作等相继展开。据悉,今年,我市共安排“五水共治”重点项目52只,总投资150.51亿元;计划安排投资15.36亿元,将在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美环境等全方面推进项目建设。合力“五水共治”,重现诗画剡溪,一幅幅“水清、流畅、岸绿”的江南美景将重现嵊州各地。
记者手记:“五水共治”动员大会召开之后,全市上下迅速行动,全面投入到“五水共治”的工作中,至目前,臭河、黑河、垃圾河基本被消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展顺利,“五水共治”其他重点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治水,绝非一日之功,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积极投身“五水共治”,使嵊州的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