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水资源承载力的潜在危机日益凸现。如何让嵊州处处青山碧水,人人喝上优质净水,水问题值得我们嵊州人普遍关注。当下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很有必要。五水共治,重点落实在“共治”,因此应该做到系统谋划。笔者结合市外治水的经验教训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一些建议。
既要关注地表治理,也要关心地下管道。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城镇中,基础设施系统配套往往偏重地上而忽视地下,对地下管网的铺设较难说得正确、清楚。污水管线因年久失修造成破损、脱节,导致污水渗漏的因素,仍然人为地污染河道,成为河道久治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地下工程建设管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镇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影响着五水共治能否真正治出成效。
既要限制污水排放,又要完善生态补偿。对于饮用水区和水源涵养区,既要限制涉污产业的发展,又要进一步完善当地农民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而从源头上保证“五水共治”的有序推进。生态补偿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增设专项科目,并尽量提高补偿额度,同时建议推进多元补偿方式,在加大财政生态补偿力度的同时,要充分应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
既要加大治理力度,又要重视自净功能。近年来,我市多数江道整治多采取传统手法,即拓宽河道、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河堤等。这种硬质河道完全改变了原本自然的河道结构,扼杀了河道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减少、生物多样性衰减,削弱了水体的自净功能。要加强河道的生态修复,运用生物净化和生态技术等综合措施提高水质。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五水共治”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治水是新形势下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政治文明建设的追求。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治水实际成效,交上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