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职)业:箍桶匠
采访对象:陈月章
基本情况:陈月章今年已82岁,一家三代都是箍桶匠。他15岁入行,至今已干了67年。以前生意红火,附近有婚嫁的,都要到他这里订做全套木制器具当嫁妆。用邻居的话说,他是当地手艺最好的箍桶匠。
出彩一句话:“我现在年纪大了,做一天是一天,只想让这门手艺在这个世界多留一会儿。”
箍桶匠?也许是遥远的记忆了。在三界镇友谊村黄荆山自然村,就有这么一位箍桶匠。他叫陈月章,今年82岁,15岁学做箍桶,至今已有67个年头。
当年的生意很红火
在一间20平方米不到的屋内,摆满了木桶、木锅盖、木材。陈月章坐在一堆木头碎屑中,低头忙碌着。各式各样的木桶、饭斗、面桶都做得非常精致,仿佛是一件件工艺品。
“以前在农村,许多东西都是耐用品,从梳子、雨伞,到木桶、铁锄,都能往下传几代。”回忆起往事,陈月章显得格外兴奋。木制器皿,是农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以前,随便走进一户农家,木桶木盆,水桶马桶,洗澡盆洗脚盆洗菜盆,这些木头做的家什随处可见。
邻居告诉记者,陈月章是当地手艺最好的箍桶匠,以前生意很红火,附近有婚嫁的,都要到陈月章这里订做全套木制器具当嫁妆。一些旧桶,经过他的妙手也得以继续发挥作用。他善于在一大堆废旧松散的边角料中挑挑拣拣,刨刨锯锯,再穿上竹钉,套上竹箍,旧桶便牢固如初。
与木桶相守六十余载
陈月章的工具箱里放满了各种工具,大大小小十几件,除木匠常用的锯子、斧子外,最主要的还是刨子,“这个叫圆刨,这个是板凳刨,这个是圆凿。”陈月章一一介绍,每种工具缺一不可。制作一个桶,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比较复杂:先按需要的形状、尺寸锯板取料;然后是做圆形底板,环绕底脚拼板,用竹钉固定;接着是上箍口,用竹箍或铁丝箍上,也有的是用铁皮或铜皮箍,这是很重要的一环,一定要箍紧;最后,把木桶放在烈日下暴晒几天,里外抛光,再上桐油。如此,一只光滑、美观的桶就大功告成了。
说起来,陈月章一家三代都是箍桶匠。他家做这行当的历史,要上溯到爷爷辈。后来,手艺传到了他父亲那里,当时箍桶很吃香,陈月章15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他学箍桶了。活忙时,父亲还让陈月章当下手帮忙。有时候接到的活实在太多,还没等他练好基本功,就被父亲带出门去干活,为此陈月章一边学习一边开工。当然,活干不好,有时会挨父亲的骂。吃一堑长一智,聪明好学的陈月章空闲时就不断摸索、学习,几个月后就能自己独立做了。
箍桶业已走到尽头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箍桶器具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木桶多被美观的塑料桶、不锈钢桶代替。木桶已被淘汰,箍桶匠的职业生涯基本走到了尽头。多数箍桶匠因生意不好,纷纷转行学别的,如今真正还在箍桶的,可谓少之又少。
说起这些,老人激动而又伤感:“过去木桶的用途数不胜数,现在只能给饭店蒸饭用。不过,我有时还给一些洗脚店箍洗脚桶。”陈月章坐在刨凳上,默默地推动着手中的刨刀,“我现在年纪也大了,能做一天是一天,祖传三代的手艺恐怕到我这就要结束了。我现在这么做,无非是想让这门手艺在这个世界多留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