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界老前辈,用一生谱写了教育之歌……
提起尹熙钟,嵊州教育界熟识他的人会夸他“博学笃志,育人为先,是我们嵊州市德高望重的教育界老前辈!”
不错,尹熙钟从教一生,在不少人中传诵着关于他的动人故事,在他的身上蕴含着一位人民教师宝贵的人格魅力!
(一)
1922年,尹熙钟出生在甘霖镇尹家村一个农家。他8岁丧父,是母亲抚养长大的。上世纪30年代,他在省立杭州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省立杭州高级中学;40年代,考入国立英士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攻读农业经济系。毕业时,学校要留他担任助教,无奈家母病重,他婉言谢绝,回乡在嵊县简易师范致力于师资培养。从此,他就在教育这块领地里辛勤地躬耕着。
尹熙钟是个讲究教学真本领的人。解放初,他在阳山中学(现在的长乐中学)是勤工俭学的带头人,是学校缺什么他就教什么的“全能老师”。他教过生物、历史、地理、英语等多门科;每教一科,都受学生好评。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各校掀起了办工厂、农场、畜牧场的高潮;可崇仁中学的农场就办不出名堂,连年完不成国家下达的粮食征购任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严厉批评。崇仁中学从领导到教师为此而一筹莫展。这时,尹熙钟被调去崇仁中学担任副校长。
尹熙钟一到崇仁中学,管理教学的同时又主管农场。在农场里,经过深入调查,他提出并实施了办好农场的“三个不同”,即依据土地的优劣分配给不同的年级,根据土地的性质种植不同的作物,按照种植的作物实行不同的管理。于是全校师生大展才能,各个班级大显身手,农场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局面。他和各班主任又抓住了“五个环节”,即种子选择、土质改良、秧苗栽种、禾苗管理、科学施肥等,亲力亲为,笃实力行。结果,农场呈现蓬勃兴旺的景象,诚如尹熙钟回忆的“既是农场,看上去绿油油一片;又如公园,各种作物欣欣向荣”。上世纪60年代初,崇仁中学的农场丰收了,总产量从2万多斤提高到7万多斤,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粮食征购任务,崇仁区委还组织了农村干部去学校田头开现场会,崇仁中学受表扬了,全县各中小学前去参观取经者纷至沓来。这使全校师生欣喜不已,一再说:“尹校长,真是行家,真有本领!”可尹熙钟意味深长地说:“只是行家,不够,还要实干;没有实干,是行家何用?”
从此,学校里形成了“注重实干、带头真做”的氛围。
(二)
尹熙钟抓教学,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他热衷听课,善于在听课中总结教学经验。他去听进校不久的青年教师竺洪凡老师的物理课。听了多次后,他很兴奋。他觉得竺老师讲物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理领路、形象演示”;他一再肯定竺老师的物理课,“理居先而形象开路,演跟上而概念深刻”。于是,他认为竺老师的物理教学是“形象教学”。竺老师在物理教学中果然结出了硕果,在省市县的比赛中捧回了一个又一个奖杯,在高考中不断刷新高考成绩,竺老师成了崇仁中学不断创造高考成绩的功臣,他先后六次获得了市县的先进。
尹熙钟爱才,首先善于发现人才;一旦发现了,他就抓住不放、全力推广。文革后,尹熙钟在当班主任中发现了青年教师宣培才,在频繁的接触中发现其数学讲得好、文章写得好,连英语也有扎实功底,于是他一再坦诚地说“自己和他比,连做他的学生还不够格,因为宣老师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果不其然,宣老师不久就被绍兴师专(现在的绍兴文理学院)选去了,后来不仅成了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而且担任了绍兴文理学院副院长。
当然,对那些知识基础差又无心教学的老师,尹熙钟的态度有些冷峻,批评也够严肃。要是有心搞好教学而似乎少点表达本领的老师又当别论。有个新教师,讲不好课,好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尹熙钟听其课的同时又帮其备课,教他备课要备课本的,也要备学生的;教他备课本知内容,备学生明效果;教他备课定主次,讲课有详略,尹熙钟说“详略得当,内容就显山露水了”。这位老师在尹熙钟的点拨、提携中,讲课水平慢慢提高了,最后也成了高级教师……
尹熙钟尊重知识、热爱人才,他一再说,爱才,须要发现“才”,继而要护好才、用好才!这话真的道出了人才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