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 保护治水成果
要长期保持“五水共治”的成果,还需要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此,我市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暗访督查机制、考核验收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长效机制。
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印染企业、造纸企业、医药化工企业、电镀企业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整治力度,并组织开展“零点行动”,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截至11月底,已出动执法检查8600余人次,检查企业3800余家次,责令整改企业260余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59家次,移送公安处理6人。建立了暗访督查机制,组建暗访督查工作组,对各乡镇(街道)治水工作开展暗访,并在新闻媒体进行曝光,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新闻媒体作出限期整改承诺,接受群众监督。截至10月底,媒体公开曝光的150多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建立了考核验收机制,每个月确定工作重点,并实行“一月一考核一通报”,倒逼争先进位、奋力赶超。对整治完毕的河道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照验收标准,逐条进行检查验收。对已验收通过的河道进行不定期复检,如发现未达到要求的,书面通知整改,未能限期整改到位的,取消验收确认。我市还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对治水不力的发黄牌,累计两张黄牌就出红牌,启动问责程序。今年以来,对治水不力的9个乡镇7个部门进行了通报批评,对2个治水不力的乡镇下发了黄牌。
通过“五水共治”,我市境内河流水质和环境明显好转。1—11月,9个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其中5个达到Ⅱ类水质标准,100%的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曹娥江章镇断面)水质考核为“良好”。5个绍兴市控交接断面中,Ⅰ类水占1.8%,Ⅱ类水占60.0%,Ⅲ类水占38.2%。南山湖饮用水源水质继续保持优良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AQI优良天数比例为80.3%,居绍兴市第2位。“除了境内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我市治水转型实现了双赢,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治水工作经验也获得上级充分肯定。”市治水办副主任王均灿告诉记者。鹿胎山下,树木青青;剡溪江畔,碧水悠悠。每当周末,总有不少市民在江边休闲,“河道变净了,河水变清了,家园变美了!”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