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嵊州古戏台起源与演变研究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施钰兴 2015年03月09日16:52:26 

 

  六、从流动演出到串台草台

  流动戏台就是为了演出而临时搭设的戏台,它的好处在于可以适应不同地形、时间的需要,具有随搭随演,简单方便的好处。流动戏台有串台、草台两种形式。

  (一)串台

  串台又称搭台,是介于勾栏与万年台之间的一种临时性戏台。它是借鉴露台和勾栏的功能和式样发展起来的,是把戏剧引向高台的重要一环。露台是高于地面的台,有时做戏用,更多的是用于“检阅”“巫术”“杂耍”等社会活动。后来因戏剧活动的频繁,人们预先做出一种露台式的戏台。演戏时搭起,演后卸去收藏。因戏搭台,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搭卸方便,深受群众欢迎。串台始于宋元,一直沿用至今。

  串台有两种形式:立柜式和万年台式。有族人合办、庵庙捐办,也有私人出资置办的。族人合办、庵庙捐办的串台,一般不外借,专供祠堂、庵庙做戏酬神谢祖之用。私人办的串台多以出租为主,也有的单为家庭演戏娱乐之用。

  经笔者调查,“文革”前全市有串台五十余座,单崇仁镇上就有五付:分别属于老家庙、小家庙、谭七公祠、玉川公祠、新祠堂等,大部分在“文革”中毁坏,现尚存珏芝、外宅、上碧溪等十来座。

  1、上舍“立柜式”串台

  上舍村西原有一座关帝庙,建于明,因庙貌较小,俗称小庙,有仪门、大殿两进。庙中有一个串台,用木板做成四只大柜。平时藏物,演戏时关上仪门明间大门,把四只大柜拼放在明间,面朝大殿,即成戏台。后来为了适应做武打大戏,把戏柜拼放在天井里,连仪门,面大殿。戏柜四周树四根木柱,上搭竹棚以遮阴避雨。演后拆除,庙貌如旧。

  该庙已被拆除,戏柜散落村户,不知去向。

  2、上碧溪“万年台式”串台

  上碧溪村有一座“万年台式”串台。用六根木柱支撑戏台和屋面。台总高5.5米,宽5.1米,深7.1米,台板离地面高1.8米。在深7.1米处用幕布隔出二米宽的后台,供演员候场之用。中间用四根台梁承托台板。屋顶用人字屋架,铺上竹簟,便成屋面。两旁可根据需要搭出副台。戏台空间较大,适用于舞枪弄棒的武打大戏。

  整个戏台结构简单,轻巧灵活,深受群众欢迎。近年来,农村演戏大多用串台,架之空旷处,观众容量大,解决了观众多、看戏挤的问题。

  (二)草台

  草台,是一种用临时材料草草搭起,暂时应酬演戏的“台”。嵊州的草台是越剧从“走台书”的曲艺到“舞台艺术”的戏剧演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从前,祠有祠规,庙有庙章。祠堂庙台一般禁止女子登台,同时也杜绝不会做大戏的戏班演出。有时因祠堂庙宇观众席空间狭小,无法满足群众看戏。于是三五户人家搭个草台,请来“的笃班”即可演出。草台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李世泉、钱景松创办的第一副小歌班,起先是挑着一副“豆腐皮担”(小歌班时期最早的行头担,用两只簟箩,一箩盛服装,一箩盛道具、乐器,像农村叫卖豆腐皮的担子差不多,因此俗称“豆腐皮担”),沿着山区边沿地带的山村演出。演出的主要场地就是草台。

  草台就地取材,可大可小,又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不但受农户欢迎,更受戏班艺人的青睐。草台可谓是越剧诞生的摇篮,“小歌班”时期的主要活动阵地。

  草台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桌子戏台,二是门板戏台,三是稻桶戏台。

  1.桌子戏台

  越剧由落地唱书蜕变为舞台戏剧,初称“的笃班”。开始只用几张八仙桌拼成,即当戏台。台上的一桌两椅称为走台桌、走台椅。1906年,马潮水随师相来炳,在余杭县陈家庄初次登台演出《珍珠塔》,用了三张八仙桌。桌子戏台有六张、八张八仙桌拼成的,最多一次是1945年崇仁镇为了纪念抗战胜利,用二十四张桌子拼成一个很大的戏台,请来了当时越剧名伶演戏三天三夜。

  2.门板戏台

  长条凳作脚,上面铺上门板(嵊州农村的实镶门)或铺板、排门及其它木板搭成的台。嵊州居民住宅大多有宽敞的道地,在道地或堂前用门板等物一搭设,便可演戏。李世泉、钱景松创办的第一村“的笃班”在嵊州东王村香火堂第一次演出时,是在堂前用门板搭成舞台。演出《十件头》《倪凤扇茶》等戏。

  3.稻桶戏台

  解放前,稻桶戏台是嵊州农村最流行的戏台之一。用四只打谷桶,倒放在地上作台基,上面用木头、门板铺平,即成戏台。1906年越剧诞生后,戏班在沿山一带演出,演出的戏台不少是这种简单易搭的稻桶戏台。戏班到了村里,谈好戏金,不出一个时辰,戏台就出现在广场上。

  这种戏台毕竟草率简陋,随着越剧舞台艺术的日益成熟,从简陋的草台走向万年台,进入大城市。解放后,稻桶戏台日渐消失。

  综上所述,古戏台滥觞于巫术作法,起源于原始歌舞活动。也就是从巫术之兴到歌舞之始,从歌舞之兴到划地为台,从祭坛露台到祠庙戏台,从堂会戏池到家庭戏台,从瓦子勾栏到戏园戏馆,从流动演出到串台草台,这样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嵊州市委统战部。)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