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职)业:磨刀师傅
采访对象:孙洪福
基本情况:老孙年轻时当过篾匠,2003年转行做磨刀师傅;原先走街串巷到处吆喝,后来走进企业,成为一名专职磨刀师傅。
出彩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就喜欢踏踏实实做点儿事!”
“磨剪刀嘞戗薄刀……”老手艺匠,磨消了岁月的锈迹,也磨亮了生活……
——题记
早晨,还不到8点,在一家叫吉美的小服装厂楼下,59岁的孙洪福早已摆开架势:一条改造过的四角木凳,几块大小不一的粗细磨石,一些待磨的剪刀。阳光下,一幅历经岁月却未曾褪色的磨剪刀戗薄刀图由此展开。
磨剪刀的活儿,孙洪福干了12年。昔日里走街串巷吆喝,如今成为20多家领带服饰企业的专职磨刀师傅,老行当在他手里焕发出了新生机。
从篾匠到磨刀师
老孙的办公地无需太大,一平方米足矣:一条木凳的一头卡着一块青色磨刀石,凳腿旁放着一个浸着各式磨石的小塑料桶,周边散落着螺丝刀、碎布头。
拿起一把待磨的剪刀,老孙仔细端详一番,用布满老茧的拇指试试锋利程度,然后拿起小扳子麻利地拆分成两半,再酝酿着怎么下手打磨。“有老话讲‘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就喜欢踏踏实实做点事。”老孙边磨剪刀边与记者聊着。没过一会儿,磨刀水就把他的手浸成了灰黑色。
老孙家住开发区(浦口街道)珠溪村,年轻时是一位篾匠,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老手艺渐渐衰落,而与此同时,嵊州的领带服饰企业逐渐增多。“工人做工离不开剪刀,磨剪刀应该会吃香。”老孙瞅准这一时机,一边自学磨剪刀,一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转行做起了磨刀师。
从“自由”到“专职”
“磨剪刀这门手艺看着简单,其实磨得好与不好,差别很大。”老孙边说边往磨石上淋水,每磨一阵就用大拇指在刀刃上轻轻刮试一下,看看刃口是否锋利。不到10分钟,刃口就被磨得锃光发亮了。
磨完剪刀,老孙又把铆钉轻轻铆紧。“铆钉的松紧也是很讲究的,太紧了,要费很大劲才能张开剪刀,太松了,就连纸张都剪不断。”说着,他拿出一块破布,在上面剪了几下,咔咔咔,刀落布碎,老孙眯缝着眼微微点了点头,显然十分满意,“两片刀锋磨出后基本达到相同的锋利程度,这功夫就算是到家了。”
如今,老孙磨一把剪刀能收入4.5元,平均每天接单30到40把,“只要身体好,一个月挣个三四千元不成问题。”老孙给记者算起了账。
磨剪刀能挣钱不假,但要被企业相中还需要有“真功夫”。吉美服装厂的员工丁大姐介绍,剪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使用寿命,磨刀水平差的人磨一次就报废了,让水平好的师傅磨,一把剪刀可用两三年。“孙师傅技术好,在我们这里已经磨了4年了。”丁大姐夸赞。
老孙的好技术赢得了业内的好口碑,他已不用像从前那样口干舌燥地四处吆喝,只需递一张名片或靠老雇主介绍便有回头客。
不到两个小时,老孙的第一波生意结束:“我整理整理,还得赶到下一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