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职)业:戏服制作
采访对象:李秋明
基本情况:李秋明初中毕业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戏服,后在黄泽镇开设了一家制作戏服的作坊。产品主要销往江浙沪,最远的到新疆、黑龙江。
出彩一句话:“用心做好每一件戏服。”
舞台上,天南地北、山河湖海尽收其中,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各呈其能,恩怨情仇在咫尺之地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起来,台上几个人套了件戏服,便造就了如此一番天地,而在台下,48岁的李秋明结缘戏服制作已有整整30多年。他是一边听着越剧、一边看着父亲制作戏服长大的。耳濡目染之下,初中毕业的他便跟着父亲做起了戏服,学到了第一手技术。
1992年,李秋明在黄泽镇开了一家戏服作坊,专做头盔、龙袍、靴子等古戏服。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有严格界限,不能逾越,穿错了,不但会受到同行的鄙视,更会被百姓取笑,这也时刻提醒李秋明要谨慎对待每一件戏服。
在传统越剧戏服里,单凭服装造型、图案纹样即可区分人物角色。虽说造型较为固定,但服饰纹样却千变万化。“对戏服纹样,我原先都去请教老一辈越剧演员,现在主要是到网络、书上查阅资料;用心做好每一件戏服,这是我的原则。”李秋明告诉记者,店里上千件成品戏服,都是他按照不同角色精心描画制作出来的。
记者发现,店里展出的戏服中,有些花纹图案的边缘被钉上了金色、银色的珠串,看上去构图更饱满、对比更强烈。李秋明介绍,这就是戏服的一大特色,传统戏服大多采用钉珠绣,整个过程须严格遵循设计、描花、手绣或车绣、缝合等工序,很是考验技艺。
戏服业的发展跟戏剧的兴盛密切相关,几十年来,李秋明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兴衰交替。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戏剧非常兴盛,看大戏是村民常见的娱乐方式,那时不仅是专业剧团,就连周边村民也纷纷前来购买戏服和各色道具。近年来,随着戏剧不断走下坡路,戏服制作行当也逐渐衰落,很多戏服作坊都陆续倒闭。但李秋明不放弃,他不断寻找着新的出路。近几年,在定制的基础上,他也开始批量生产。
除戏服外,记者看到店里还有头盔、鞋靴、战旗、玉带等配套服饰。“服装可以批量生产,但头盔一直还是手工制作。”在李秋明的指导下,记者也尝试着做起头盔。“一个头盔,有近二十道工序。”他笑着说,从上台到下场的几十分钟里,演员都佩戴着头盔,不能中途卸下或调整,所以舒适度至关重要。
从事戏服制作几十年的李秋明,可谓本地资深师傅。多年来,他继承戏服的传统工艺,并带领师傅们不断推陈出新,制作的戏服深受越剧演员和观众的喜爱。子承父业,李家的戏服之缘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