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正,又叫帽准。缀在帽子前面,戴帽时对准鼻尖,以示帽子戴正。帽正在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道家的庄子巾(下面为方形,上部为三角形,状如屋顶)前正面就镶有白玉帽正,既可知帽子是否戴正,又明示道教之徒行为须端正。明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十分喜欢玉质帽正,寓意正人君子以玉比德,大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意。
帽正的广泛流行与一种便帽密切相关。便帽又称“小帽”“瓜皮帽”。因其老少皆宜,摘戴方便,甚得人们喜爱,在明清时期极为盛行。这种帽子取天地四方的“六合统一”之意,由6块同样的下宽上尖的质料拼制而成,形如半球。帽顶用缎子编成一个“疙瘩”,称“算盘结”,颜色有红有黑。因小帽难分前后,便在帽的前方正中钉上一块“帽正”以示之。帽正多为长方形、椭圆形扁平块或呈珠状,其质料差异较大,有翡翠、白玉、珍珠;也有料器(玻璃)、金属等等。
帽花是指置于帽上的饰物。有用于小孩出生、满月、得周等喜庆之帽上的,也有女子日常用的,还有儿媳为婆婆祝寿专做“礼帽”用的。图案有团花、团寿、团鹤、牡丹、芙蓉、菊花、梅花、蝙蝠、蝴蝶等等。图中方扁形和珠状者为帽正,底有牛鼻孔。梅花形者为明代女子常用的帽花。此件由市收藏协会会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