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采访许老是在他的书房里,书房不大,但干净整洁,充盈着墨香。环看四周,摆放最多的倒不是画作,而是大大小小的毛笔。在许老的示意下,打开书桌抽屉才发现,摆放在外面的毛笔只是冰山一角,桌子两个半米宽的抽屉里塞满了用过的毛笔。“毛笔对于我们作画的人来说就像是刀剑对于侠客般重要。”虽然已经80岁,许老说起话来仍是中气十足。他是个充满激情的画家,精力充沛,个性豪放。看过他画作的人都觉得画里有许老自身的“精气神”。
许老的画个人风格明显,很受画界肯定。“意笔传神”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为许老题的词;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前主席沈柔坚先生看过他的画后赞“健笔生神”。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院长方增先先生题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韩天衡题词:神来之笔。
我画寄我情
钟馗、弥勒、济公、八仙……翻开许老的画册,一个个“大神”跃然纸上,大写意手法,挥洒自如,每一笔看似随意,实则力、简、动、神俱到。
作为大写意画家,许老很少画工笔画,但为了考验自己的耐心程度,70岁时,他用了近4个月的时间画了一幅《红楼群芳谱》,从取材到人物服装的选择到人物佩戴的头饰都精心选取。画中,许老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人物的面容神态还是衣着动作都惟妙惟肖,甚至是大观园亭台楼阁造型的背景都画得细致入微。
虽然画得极好,但相较于这么细致的工笔画,许老表示还是喜欢豪放的大写意画,“兴之所至,笔随心动,大写意画才能把我的心绪表现得畅快淋漓,而且大写意画是中国画的脊梁与灵魂,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许老说。
他作画,摊开一张画纸,用笔沾满墨,随后便开始任凭手中的毛笔无拘无束地在纸上驰骋,抒发情怀,在笔墨的随意挥洒中捕捉形象。只是寥寥数笔,几秒钟时间,人物动态和情感便跃然于纸上,笔没到意已到。许老多年潜心于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从技法上对人物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浓缩、简化,现在做到了“意在笔前”“舍繁求简”。
人们说作画要“胸有成竹”,而许老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样会造成概念化,使人物失去灵性,作画就是要抓大放小,不能拘泥于小节,在笔墨的运作中要达到笔下有情,墨中有味,做到形神皆备。因此,他的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挥洒自如,气韵生动。在运笔中,忽淡忽浓,渐明渐暗,一挥笔,层次分明,一气呵成。
因为这样,许老的作品最自然真实、生动活泼,也最富有生命力。他的作品即使是画同一个人物,每一幅也是独一无二的。“我心画我画,我画寄我情。如果跟着前人创作的步伐走,永远也是无法超越的,自己一定要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在绘画这条路上站住脚跟。”他说, “我作画都是随手画,一笔不改。”
许老以其写意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国画坛增添了浓重而灿烂的篇章。他的人物画多次入选《中华中青年国画名家集萃》《亚洲国际水墨画大展》《二十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及《国际水墨画展》等专集。还被日本国际水墨画协会、东京大学、台湾中国国际美术协会等机构及国内外友人收藏。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为一个成功的画家,许老追求艺术的道路是艰苦的。但他勤于探索,最终超越常规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路。许老1935年出生于杭州,1938年他随父母逃难定居到了我市黄泽镇青石桥村塘头自然村。少年时代,大约四五年级,他便爱上了绘画,其中尤其酷爱人物速写。小学时,他便喜欢打一面盆水,在教室里用手指沾着水作画。上中学后,他常穿一件中山装,将一支笔插在衣服口袋里,提一本画本在课间满学校到处走。学校里的每个人、每一个角落、每一件正在发生的事都能成为他的“模特”。“那时候我画速写,同学吃饭、老师上课我都画,我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他说。他的人物速写,笔法简洁,下笔迅疾,在几秒钟内就能抓住人物特征,且生动传神。后来,他在学校还有了一帮跟随者,一起在课间作画。
中学时期的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踢球、绘画、功课一样不耽搁却样样出类拔萃。年轻人总不把一些小病小痛放在眼里,当年的许老也是这样,踢球伤了脚也不在意,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受伤,最终脚都走不动了。为了医脚,母亲将他送到了上海。回忆那段时光,许老还是记忆犹新。由于石膏是从胸口打到脚尖,所以他一点都不能动弹,在床上一躺就是四五年。对于一个从小充满活力、热情好动的人来说,突然失去自由,一个人一动不动躺在床上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实在太过煎熬。他用座右铭激励自己:我应该信赖自己,我应该完全信赖自己。我应该对自己事业的前程抱有充分的信心。如果我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将听凭由于自己的悲观与失望来挫败我所能够达到的最崇高的目的。
渐渐地,想着他的未来,想着他所热爱的绘画,他开始在病床上自习,看书、写诗就是他的日常。因为勤勉加天赋,慢慢地,他创作的诗歌、散文开始在《新民晚报》《解放时报》等报刊上发表。
后来,腿病转好,他在上海开始从事过连环画、插图的创作。“大抵是中学时期对人物速写的历练,为我作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我的作品真的不错。”许老说。二十世纪60年代,他在机缘巧合下担任舞台美术设计工作,一做就是近十年,那时候他几乎遍观全国所有剧种的演出,画了各式各样、不同场景的舞台布景。这些经历加深了他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理解,从中吸取了对传统历史人物创作的丰富营养,使得他的作品更有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