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白山下的石璜镇,石璜江大致上自北向南穿镇而过。出镇不久石璜江突然一个近乎直角的急转弯,河流改成自西向东走向了。拐弯处有坝,坝下自然成潭,名为乌泥潭。不知此名之来历,从字面上看,似乎可以想象出环境“不咋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乌泥潭往下数百米处是石璜镇中学。20多年前,笔者尚在那里工作。每当傍晚,校园内便会飘来令人头晕恶心的气味,那是在乌泥潭边焚烧玻璃丝、塑料制品残余物等产生的。师生们多年来深受其害,也曾有人举报过,但没有下文。潭附近常年堆着上述垃圾,不雅观,而且河水貌似清澈可是一旦下水游泳,就奇痒无比,皮肤上还会生出红斑。
不仅如此,还有水灾。危害最大的一次是在20年前。适值梅雨时节,混浊的滔滔江水一路狂奔抵达乌泥潭,在转弯处,河水强大的力量冲击右侧堤坝后在反作用力下,继而转向冲击左侧。左侧有一大片沙滩从沙坝延伸到江中,占据了近乎三分之一的河道,附近村民已经在此种庄稼多年。经过数天强降水的浸泡,沙滩变得松软。加上河水的冲击,随着“扑哧”“哗啦啦”等声响,沙块如生日蛋糕般一块块地被江水卸下、吞噬,化为乌有。被吞噬后剩下的沙地最近处距离沙坝只有数米,情况危急。一旦河水冲垮沙坝,学校将成汪洋,农田必成泽国,还会影响到不远处的白竹村。情况危急,学校教师和村民严阵以待。幸好有惊无险,不久天晴雨止水退,没有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今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特意去拜访了阔别多年的乌泥潭。只见潭的上游两岸早已用石块砌得整整齐齐,江阔水清。岸边有亭,有石凳,还有不少健身器材,地面也硬化了,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没有了那曾经令人不适的异味。不远处还有几位妇女在跳扇子舞,乌泥潭已经成为休闲娱乐健身之处。我还见到了两位工作人员一大早在乌泥潭上工作。这时我才发现,原来的水泥坝已经改成了可以翻动调节水流量的水泥活动坝,工作人员是专门来清理被竖立的大坝搁住而影响水流的杂物的。有了活动坝,下游就大大缓解了水灾的隐患,而且水更清洁了。江对面还有数位村民正在清理河边的垃圾。这些应该是在那次洪水后政府进行整改以及五水共治后的效果之一了。
据笔者询问,现在石璜镇中的有些年轻教师居然不知道近在咫尺昼夜“哗哗”不息的地方的名称叫乌泥潭了,但是听到更多的是乌泥潭成了公园,晚上经常有大量村民前来跳舞唱戏打太极。眼见为实,亲临一看,变化确实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