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嵊县组织重建,重建后的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县级党组织、抗日武装以及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嵊县党组织创办的《要闻简报》《焰影》和《群力》。
1937年8月下旬,嵊籍中共党员王寄松响应党中央“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号召,回到家乡嵊县开展抗日活动和建立党组织。
当时嵊县以张珂表为首的抗日青年正通过开办大众书店、编印散发《要闻简报》等活动开展抗日宣传。王寄松到嵊后便与张珂表取得了联系,共同商讨如何开展抗日活动,决定除利用嵊县抗敌后援会及其《抗日自卫》周刊进行宣传外,成立一支小型流动宣传队,深入城乡开展抗日救国流动宣传。
9月下旬,中共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委员、党的联络员骆又余到嵊联络和检查工作。根据嵊县抗日活动的情况,发展了进步青年张珂表和从沪回嵊的失业青年尹仲芳为中共党员。同月底,骆又余代表上级党组织,宣布成立了中共嵊县临时委员会,指定王寄松担任书记,尹仲芳为组织委员,张珂表为宣传委员。这是抗战爆发后嵊县党组织重建的第一个党的县级领导组织。
![](http://img2.zjolcdn.com/pic/0/16/95/85/16958545_090331.jpg)
1938年,中共宁绍特委在嵊县太平乡沃基村成立,特委机关设在组织部长邢子陶家。
1937年11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在杭州皮市巷成立。不久,省临工委组织部长邢子陶到嵊考察党的抗日救亡工作,着手开展建党工作。邢子陶详细考察了嵊县抗日救亡和党组织的情况后,在县城养老堂设临时联络处,称“新四军参谋联络处”,以便开展建党和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1月,在邢子陶主持下,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成立。2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改组为中共浙江省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省工委机关从金华迁至嵊县太平乡沃基村新屋台门邢子陶家中。5月,中央决定撤销省工委,建立浙江省临时省委,统一领导全省党组织。并成立浙南、处属、台属、宁绍和金衢5个特委。中共宁绍特委在沃基村邢子陶家成立。会议决定特委机关设在邢子陶家。
在宁绍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嵊县党的工作进一步深入,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发展了党员,许多地方建立起党的支部组织。11月,宁绍特委为了便于领导和开展嵊新两地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活动,决定把中共嵊县委员会扩建为中共嵊县中心县委,管辖嵊县、新昌两县党的工作。
从临时县委成立起,党的工作始终以中共中央颁布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为指针,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广泛深入地团结各阶层人民群众,成立抗日群众团体,开展抗日宣传和救亡活动。党组织设法通过各种关系,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党员进入嵊县抗敌后援会(后改为抗日自卫委员会),以后援会的合法名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团结进步青年,锻炼和壮大党的力量。县工委委员张珂表、党员陈午韵等利用他们在后援会负责政宣组工作之便,发起成立乡村救亡协进会,“以联络抗日救亡同志,共同促进救亡运动,切实参加乡村救亡工作”,会员遍布全县城乡。同时,他们还创办《抗敌》周刊、《抗日自卫》周刊(后改为《抗卫》)以及《群力》半月刊等抗日刊物,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政策,报道各地救亡工作动态。县委还筹组开办群力书店,出售抗日、进步书刊,它既是各界进步人士和抗日青年的“革命精神食粮的供应站”,又是党的重要联络站。总之,这个时期,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群众得到了充分发动,抗日热情空前高涨,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