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见证这样的特殊时刻,非常光荣”
昨日,76岁的任琪乘飞机提早从深圳赶到北京,为9月3日举行的抗战阅兵作准备。任琪是我市抗战英烈任光的侄子,也是其养子,这次去北京,是作为抗战英烈的后人,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方队。对这一殊荣,任琪说,能在北京见证这样的特殊时刻,感到非常光荣。
任光是任琪的伯父,剡湖街道人,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的先驱,电影音乐的开拓者。他创作的许多抗日革命歌曲,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是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灌制人,也是把《义勇军进行曲》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他创作的《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王老五》等歌曲,在抗战时期风靡全国。
1940年7月,应叶挺将军邀请,任光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1941年1月,他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
去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任光名列其中。
任琪的父亲任冰,是任光的二弟。1939年,任冰和任光同在重庆工作生活。1940年7月,任光秘密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前,与任冰告别,抱着当时才2岁的任琪说:“这次要出远门,恐有危险,如有不测,希望这孩子能继承我的衣钵学习音乐。”任冰答应了哥哥的要求,并提出将任琪过继给任光作养子,任光同意了,只是兄弟俩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任光牺牲后,遵照哥哥遗愿,任冰让任琪向音乐方向发展。1960年,极具音乐天赋的任琪不负期望,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和音乐指挥。毕业后,任琪继承任光遗志,到任光牺牲地——安徽的淮南歌舞团工作,很快就挑起了剧团作曲和乐队指挥的重任。改革开放后,他又赴深圳工作,受聘为深圳大学音乐系教授,从事音乐教学工作。
任琪告诉记者,这次纪念活动,他将与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目前仍健在的抗战老兵、支前模范、英烈子女代表组成一个方队,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我伯父这辈人,一直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现在祖国变得这样繁荣强大,他们泉下有知,肯定会感到欣慰和自豪。”任琪说。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英雄任光
任光(1900-1941)
任光,笔名前发,生于嵊州市区。他从小喜爱民间音乐,入嵊县中学读书时已学会拉二胡、吹铜号、弹风琴,有“小音乐家”之称。中学毕业后入上海震旦大学。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入里昂大学音乐系学习,并在一家钢琴厂当学徒。1924年毕业后,受聘于安南(今越南)亚佛音乐钢琴制造厂,任经理。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1929年,在田汉、夏衍等帮助下,从事进步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以后,与聂耳、冼星海等一起,发起组织剧联音乐小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创作《渔光曲》。1936年创作《打回老家去》等救亡歌曲,流传甚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中,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打回老家去》《高粱红了》等40余首极有影响的抗日救亡歌曲与电影歌曲。
1940年,任光跟随叶挺将军从重庆赴皖南参加新四军。1940年7月,到新四军军部从事宣传工作。皖南事变时不幸牺牲,其妻徐韧被捕后亦惨遭杀害。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誉其为“民族的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