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8日晚8点,嵊州小笼包登陆央视4套《走遍中国》(视频:《走遍中国——小笼包闯出大世界》)。这道舌尖上的美食,一时引来关注无数。
从家门口到全中国,从设点摆摊到开连锁店,30年来,经济效益量的蜕变和经营方式质的突破,引领小笼包从业者走上了致富路。本网今起推出《关注“小笼包经济”系列》,全面解读嵊州小笼包的产业发展历程。
记者近日从市商务局得到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市在全国各地经营小笼包的人员超过5万人,涉及400多个行政村、1万多家庭,年创净利达50亿元。
因“嵊”字生僻,嵊州小笼包在外叫杭州小笼包,大家都借杭州名气“征战”全国各地。嵊州小笼包卖相好,口味正,包子皮有22褶左右,开口是鲤鱼嘴,面不能用酵母粉,而要用老面粉发酵,馅嫩而不滑,被央视“走遍中国”誉为舌尖上的美食。
县志记载,82年前,也就是1933年,一个叫陈东升的人在县城市心街开了第一家小笼包店,引起轰动,这是嵊州对小笼包的最早记载。
除此,民间还传说着“大禹治水,毕功了溪”的故事。相传,大禹治水功毕,弃余粮,化为石;石磊磊如拳,碎之,内有赤糁,名禹余粮,或称余粮石,乡人则俗称“石馒头”。了溪即今天的禹溪,“石馒头”就散落在禹溪一带,而禹溪又是嵊州第一小笼包村。冥冥之中,嵊州人似乎就一定要把小笼包发扬光大。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禹溪村民就开始外出做小笼包了。他们担着一副蒸笼闯天下,带着满身钞票回到家,小笼包价格也从当年的每笼3角5分涨到如今的5元10元。后来,亲带亲,邻帮邻,小笼包成为嵊州老百姓致富的一个独特产业。目前,外出经营小笼包的嵊州人遍及全国上千个城市,光在北京开的小笼包子店就有2000家以上。经营小笼包虽然比较辛苦,但一年下来,赚个二三十万元的比比皆是。
经营方式上,前几年,嵊州人在外地做小笼包基本上以夫妻两人为主,近几年则有了新变化。一些有经济实力者在部分大城市开起连锁店,有的还雇用当地人开设分店,几年发展下来,有了一定规模。还有一些在西安做小笼包子的,直接与当地大饭店合作,强强联合下,效益也随之显现,年经营收入达上百万元。
与收入成正比的是消费。每到春节期间,这批浩浩荡荡的小笼包大军,就怀揣鼓鼓囊囊的钱袋子返回老家,或在乡下老家造新房,或到城里购置商品房,或干脆在一些大中城市置业。
在绿城·玉兰花园从事售楼工作的徐美元告诉记者,国庆长假或春节期间,嵊州的房产销售量都能“跳一跳”。很多在外地做小笼包的人都会回乡买一套房子,且都是一次性现金付款。以绿城·玉兰花园为例,从2012年开盘到现在,有300套房子都是外出做小笼包者买下的。今年10月中旬,市商务局、市餐饮行业协会小笼馒头专委会和德贝置业有限公司曾到北京调研小笼包经营状况,现场又有10多位经营户签订了购房协议。在房地产普遍不景气的大气候下,小笼包经营者给我市房地产烧了一把“冬天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