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嵊县志》上的县城地图,下方的桥为西门桥
“西门桥”“西桥”是俗称
1982年因交通需要,在老桥墩基础上加高两米,改建了钢筋水泥桥。1989年发大水,一桥墩下陷成为危桥。现桥是1991年在原址下游二十米处新建的。因时间不长,老一辈的人都有记忆,再加桥基尚存,还有一堆散落一地的桥石构件,可以肯定“天济桥”就是该桥的正称,“西门桥”“西桥”只是百姓的俗称罢了。如东桥,民国时称拱门桥;南桥,明嘉靖年间称沈公桥,明万历年间改称施恩桥,如不查县志,谁能知道?
至于“天济桥”之名,笔者认为有可能来源于乾隆间李以炎的《重修西门桥记》,云“伐石于山,山径嵚崟不能辇,致千钧之石叠竹泭者五,方克任载。奈溪流蹇浅,予方蹙然忧之,已而霪雨滂沛,众泭乘流而下,悉辏工所,欢声雷动,惊为天助”。
文中提及的周光炜、喻大中、周昌敬、宋振羽等人则是当时嵊县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慈善家,其中周光炜曾是倡修天章塔(俗称谢慕塔)的董事,喻大中民国《嵊县志》“义行”有传,是个孝子,父尝患病卧床三年,朝夕不离。尤慷慨好施,曾捐重金建大成殿外两庑及戟门,改建孝义祠,重建尊经阁;又倡捐二十余亩田地用以救济邑中参加乡试会试的贫困考生,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奖。
一个彰显桥史的建议
“雪后孤村一段烟,晴光远照玉山川。酒旗隔步招闲客,独上西溪渡口船。”这是宋代史学家王铚的《雪后渡西溪》诗。从《水经注》到《剡录》《嵊州志》,从船渡到浮桥、桥渡,从石墩木桥到钢筋水泥桥,一座桥有这么完整的文字记载,很不容易,如将镌有“天济桥”的碑石供在桥头,说明桥史,供路人观瞻,一定是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