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深圳。】
人生的很多节点,是用时间串连起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深圳,如潮的淘金大军背着鼓鼓的行囊拥向那里,试图实现各自的财富梦想。
在人群中,周建洪显得鹤立鸡群。
台资贸易公司总设计师的身份,高于普通打工者10倍的工资,以及台湾老板鞍前马后的问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存在感。
为顺应市场潮流,他设计了众多工艺品,雕塑、工艺器皿、铁艺摆件等,产品投放市场即产生丰厚效益;他还创作了大量木雕作品,《陈慈黉故居》《开平雕楼》这两件红色题材雕塑作品被广东华侨博物馆收藏,《解放清平》则被清平红色纪念馆收藏……
在他的砥砺奋进下,台资公司每年产值均达上亿元;那些年,一大批嵊州有志青年跟随他的足迹前往深圳,期盼着长成与他同样伟岸的树。
我记得一本书上讲过,人最好追寻与自己爱好相契合的事业,做真正喜欢的事永远都不会觉得累。但即便真正的喜欢,即便有高额的薪水,那时候的周建洪,付出的代价是夜以继日地工作。
之所以这么拼,归根结底,有自我价值的归属感。
周建洪出生于根雕世家,祖父周喜老是嵊州根雕的奠基人。这位多年以后被载入史册的木雕匠人,曾经带动郑剑夫、吴筱阳等一批根雕大师,开创了嵊州根雕的发展先河。
耳濡目染的周建洪自小便在爷爷的熏陶下,划线条,画石膏,写人物,中学毕业后又继承衣钵,顺理成章地操起了斧凿。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还跟着爷爷去城隍庙、瞻山庙修补牛腿,雕刀起落间,觉得自己正一刀一刀雕刻着自己的未来。
然后,走南闯北,打工,升职,创业,像许多励志故事的主角那样,最终摘取第一把通向成功阶梯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