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女家中养老,接孙子放学成了我的“必修课”。与别人不一样的是,我习惯早早就从家里坐公交车过去,“埋伏”在校园门口附近眺望,然后将板凳调整到靠边的舒适位置,悠然地读书看报。躲在家中阳台阅读,我在读书会也可以学习《人民的名义》公安局长赵东来诗朗诵。既然如此,为何不早一些去呢?况且,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到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浪掷的时光让我休憩,不必和拥挤的人群“争个你死我活”,惬意而舒心,舒展腿脚坐于板凳,慢生活情调真实地由概念变成了现实。
早点“埋伏”校园附近,最大好处是可以第一时间清晰地看见孙子,他发现我时诧异而欢喜的模样,那种暖心的感觉让人上瘾。记得第一次去接他时,他还不知道我已经退休,我观察着他从校门口走出,在门的左手边第一棵树下打手机,那棵树是他妈妈接他时约好的地点,和我相聚10米。我的手机没有响——这孩子,又给他妈妈打电话了。我看见他眉头微蹙,跺了好几下脚。也许是他妈妈没接手机,脾气暴躁的孙子生气了。想到他读小小班时,没人来接他放学,他一边哭一边跑回家的情景,我担心他像2014年“打拐题材”经典电影《亲爱的》中的失踪儿童。我立刻拨通了他的手机,告诉他,我就在校门口。孙子立刻用眼神急切地四下搜寻,仅几秒钟,他便捕捉到了我——我眉笑颜开地向他挥手。他飞快地躺进我的怀里,眼神亮晶晶的,肩上的书包和帽子激动得都掉了,开心得如同一只蝴蝶飞起来,爬到我的肩膀,他的姿态从我的眼眶中温柔绽放化为热泪。
不单是我,所有来接孩子的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跑向他们时,无不异常兴奋,似乎变了一个人。即使上一刻,他们还在为生活而奔波发愁,但此刻,所有辛苦都因有了孩子的欢笑,成了升华的意义。学生如潮水一般涌出校门,然后如潮水一般奔向各种交通工具,那些冷冰冰的机动车,因了搭载欢声笑语,而变得生动温润。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哪怕只有自行车,哪怕只是手拉手。
此时此刻,我的视线竟然模糊了。记忆深处,父母亲接我放学的次数少得可怜,但也因此铭刻于心,仅有几次大雨天。因为我忘了带伞,双亲的其中一位总是早早来到校门口,和别的家长一起站在围起的城墙边,和我的眼神“触碰”,便将手中的伞举得老高,生怕我没有看到。也因此,我清晰地见到他们头上的华发。
“奶奶,你在想什么?”孙子轻轻地搂住我的脖子认真地问。“奶奶在想,看见你从校门口朝我奔来,我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我试图平静地说,但哽咽加剧,一时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