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嵊州专题 | 嵊州论坛 | 外媒看嵊 | 嵊州网视 | 国际国内 | 政务频道 | 文化频道 | 生活频道 |健康在线 | 
综合新闻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国际国内 -- 嵊州专题 -- 嵊州网视
[论坛注册]  [登录]  
   嵊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时政经济
卢盛江:剡溪唐诗在“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内涵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 2018年10月21日09:50:11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卢盛江

  这一次从杭州坐车来到嵊州,突然发现旁边有一条清秀的江,我就问这是什么江,司机说这是“剡溪”。这时我油然而生一种神圣之感,所以对于剡溪在“浙东唐诗之路”中处于中心地位这个理念,我是非常赞同的。

  与剡溪流经的别的县市相比,嵊州有一个“宜居”的特点,山水诗人鼻祖、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故居始宁墅为什么不选择在天台山、国清寺,而选择在嵊州,我想也是因为宜居。

  山水诗是唐诗诸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十分突出。谢灵运作为我国第一位山水诗人,当年就隐居在剡溪写下大量的山水诗篇。

  我认为唐代山水诗几大流派的风格都在剡溪的唐诗、剡溪的山水诗中有所体现。

  第一类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具有边走边游山水、边走边看边写的特点,因为他太爱这一带的山水,所以他把自己的行程一一详细地写进了诗里,并抓住自然景物的自身特点进行细致刻画,类似他这种“我在山中游”的意境,代表了一批山水诗的特色。同时他的诗还有个特点就是表现山水的“奇”,奇秀、奇韵、奇境。这些特点在剡溪山水诗里,甚至是整个唐代的诗里都有所体现。

  第二类是以孟浩然为代表的。孟浩然也是浙东唐诗之路走得非常多的诗人,他也是盛唐山水诗的一个代表。与谢灵运走着看不一样,孟浩然得坐着慢慢地欣赏,他的画面是静止的,而不是走动的。他的诗还有个特点就是心境的淡泊宁静,他笔下的山水诗表现的是一种秀丽、清幽,一读就能让人心静下来。我们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需要把心静下来,就需要读孟浩然的山水诗。他的诗反映出的是一种趋势、一种风格。

  第三类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李白的诗从剡溪山水诗中来看,具有在理想中写山水、在山水中表现理想的。与他其他的诗词一样,他的剡溪山水诗也同样豪迈。他写理想的诗很多,写梦游记的诗却很少,但基本上的梦游记都写的是剡溪、天姥山等地。曾经有专家研究过,他梦里想到的都是剡溪,说明剡溪是他的理想地。

  这三种类型都汇集剡溪山水诗里面,可以说剡溪山水诗集中了唐代山水诗的精华。

  同时我也建议大家,看剡溪山水诗不要局限于山水,不局限于嵊州,眼界要开阔,我们要看到剡溪山水诗在整个唐代山水诗和其他诗歌中的影响。我认为浙东唐诗之路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之路,更是一条思想之路,感情之路,历史之路。剡中的诗我们不仅要看到它走进剡中,我们更要看到它走出剡中,走出浙东之路的发展。浙东是山水、文化陶冶大家,让剡中的诗走向长安,走向洛阳,带出浙东。让浙东的山水和文化,去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改变他们的生活道路和思想追求。

编辑:何东铭
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俞忠毅: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楼劲:六朝浙东人文与“唐诗之路”
传承文化基因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
“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第一次年会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联席会议举行
>>文化生活
传承文化基因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
这个就医“零跑腿”模式在嵊州全面铺开
省下一个亿的护肤品钱全靠TA们
叮!你有一副“酷到爆”的墨镜待查收
宝马发布全新旗舰X7官图 提供6座/7座布局
全新奥迪Q2L 21.77万元起售
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开幕
“好戏”继续,运气还是创新?
网上看《今日嵊州》
数字报纸首页缩略图
图片中心
专题推荐
· 【专题】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
· [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 【专题】第九届网络文化活动季
· 八八战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
· 【专题】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 【专题】全力打好“八大战役”
· 【专题】聚焦2018·嵊州两会
· 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 勇立潮头
· 【专题】“嵊州文创”人物专栏
嵊州网视
国内要闻
习近平向"一带一路"能源部长...
单位不缴社保将列入黑名单
“证照分离”改革拒绝任何挡箭牌
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开始反馈
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有多大?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习近平身体力行
国际要闻
美财政部认为中国未操纵货币汇率
美宣布启动退出万国邮政联盟程序
南非超四分之一儿童存在发育迟缓
美军空袭索马里极端组织"青年党"
七国集团关注记者“失踪”
日本防卫省要求对冲绳省撤销...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