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好比天上月,为妻可比月边星,月若明来星也亮,月若暗来星也昏,问君有何疑难事,你快把真情说我听……”类似《盘夫索夫·官人好比天上月》这样的唱段,只要晚上走在美妙三公里或公园,经常都能听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嵊州以“嵊州人,人人都爱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而誉满越坛。目前,越剧已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袁雪芬》剧照
戏迷大会
越剧,这种来源于农村田头的草根艺术,由生活在嵊州民间的多才多艺的农民所创造。作为越剧的诞生地,一直以来,我市都把发展繁荣越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以市越剧团为重要传承基地,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出效益”,创作演出大型历史剧《汉文皇后》《貂蝉与吕布》《柳永与虫娘》《蔡文姬》《王羲之》《大漠骊歌》和越剧现代戏《马寅初》《袁雪芬》等,培养了黄美菊、陈岚、裘巧芳、刘志霞、倪锦锦等“梅花奖”演员、“白玉兰奖”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越女争锋”金奖演员,始终保持省一级剧团水准。同时,市财政每年都会安排越剧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越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精品剧目的编创和排演、越剧演唱普及活动、越剧之乡推介工作、越剧产业扶持发展等。
如今,我市有1个专业越剧团、上百个民营越剧团,还建有越剧博物馆、越剧艺术学校、越剧艺术中心,更有遍布城乡的越剧戏迷角,遍布全国的爱越小站。
越剧艺术的根在民间、土壤在民间、生命在民间。我市在注重越剧艺术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更注重越剧传承人的培养。
2010年,由嵊籍企业家宋卫平捐资建设的新越剧艺校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越剧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国家非遗(越剧)传承人培养基地。
近年来,我市还坚持“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把越剧教育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越剧特色教育新路。目前,除城南小学外,剡山小学、鹿山小学和罗星幼儿园等也越来越重视越剧教育,少儿越剧教育已从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51朵少儿戏曲“小梅花”,数量居全国县市之首。此外,自2015年开始,每年暑期,市教体局、市文广新局都会组织高三毕业的准大学生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展越剧唱腔培训,至今已有400人接受越剧培训,成为推动越剧在全国高校普及的一支新生力量。
越剧的原生态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加强。“越剧博物馆”作为我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组织力量搜集保存越剧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研究整理嵊州越剧发展历史,及时抢救越剧文化濒临失传和毁损的文物遗存。同时,一批名人故居、老祠堂等越剧文化遗产点,越剧诞生地甘霖东王村“香火堂”、科班旧址“兴福庵”、女子越剧发源地施家岙村等得到有效保护。“没有围墙的越剧文化博物馆”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全市现存210座古戏台,已改造和利用193个,其中185个成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走在嵊州,或寻常人家,或村头巷尾,越剧元素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人结伴广场一角,或哼唱越剧小调,或走到戏台前听一段经典折子戏,越剧文化已经渗入了我市的各个角落。百年越剧正焕发着新的活力。
社会保障百姓幸福感提升
社会保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40年,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从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40年。
家住三江城的叶女士,前段时间去杭州的医院动了一个手术,当时花了两万多元的医药费,但参加了城乡居民医保的她,在回来之后报销了近万元的医药费,“想不到能报近一半的医药费,这样就算以后去杭州看病,我也很安心了。”叶女士笑着告诉记者,平时在药店买药的时候,虽然也能享受到参保的好处,但由于都是小额的药品,所以也没多少感觉,直到这次住院,她才真真切切享受到了参保带来的好处。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群众看病就医越来越方便了,支出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人与叶女士一样,感受到参保带来的好处,参保人数也越来越多。2017年,我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目前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已突破55万人,参加社保单位7149家,参保率达91%以上,参保范围达到了全覆盖,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参尽参。
“病有所医”,在医疗费用得到保障的同时,更重要是的我市医疗条件、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都有了质的飞跃。
2011年4月,市政府、浙大一院、市人民医院(时称嵊州新医院)三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015年7月9日,浙大一院与市人民医院签署了“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合作办医协议,同年12月,浙大一院正式启动对我市人民医院的全面托管。自此之后,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义诊下乡
目前,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市五院分别与绍兴市中医院、绍兴市妇保院与绍兴七院建立了医联体,市级医院与21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联体全覆盖,通过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我市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得到省级大医院知名医生的诊治。而公益性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的建立、自助挂号缴费的普及、“药品零差率”的实施,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日益健全的重特大疾病保障网,化解了大病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以前看病难、看病贵,往往是小病扛、大病拖,现在看病更便捷、负担更轻了。”近年来,经常可以听到群众的称赞。
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40年社保变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从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到享受完备的社保待遇,市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红立方”引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万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