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的讲台
由于形势的急剧变化,庐山座谈会后的8月初,浙江省抗敌后援会成立,马寅初和竺可桢(时任浙江大学校长,和马寅初一同上庐山参加座谈会)都成为后援会的委员。
1937年,马寅初56岁,正是一匹成熟健壮的千里马。他上庐山,不仅是开会,而且要授课。蒋介石在庐山所办的暑期训练团,比较有名,它始创于1933年7月,那时叫“庐山军官训练团”。早期大规模训练军事干部,主要为“剿共”服务。这次庐山座谈会之后,马寅初亲自授课,继续办好暑期训练团,主要是为抗战培养军政干部。蒋介石请马寅初来讲授战时经济课,确是最佳选择。马寅初所研究的经济学,也是最好的学以致用。
马寅初的讲台,远不止在教室,他在社会上也有大量的精彩演讲,产生过巨大影响,尤其是战时经济的演讲。他在立法院的阵地上发表主张,针砭时弊,更为直接。在1937年这一年里,马寅初参加了86次会议,发表109次演讲。
其中二次回家乡嵊州,在《嵊县保长训练班》演讲。第一次,马寅初讲了“中国何以如此贫弱”。他说:“我们的唯一希望,就在经济。打是要在经济上着想。因为中国是农业国,飞机炸弹大炮的破坏,不能到农村。拿我们的农产物来维持一切,就可以打。我们的胆子放大一点好了。比方日本的工业中心是东京、大阪、长崎等处,用飞机一炸就完了,我们中国是不怕的。次之,我们中国人有牺牲刻苦精神,无饭吃时番薯荞麦,都可以。所以打是没有问题的。”第二次,马寅初讲了“非常时期的经济问题”。马寅初说:“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我们不要怕日本人,尤其是我们嵊县人,性情耿直。如果敌人打到浙江,我们嵊县人与诸暨人,首先要为国出力打敌人。救国的责任在我们肩上。日本到浙江来打我们,我们嵊县人就要去打仗去打他们!”
资料图
飞走的竹屋
1937年夏天,马寅初在去庐山之前,住在杭州法院路34号的“竹屋”。这是他在上一年购买的住宅,是一幢漂亮的三层楼小别墅。“竹屋”名称只与前主人的名字有关,与毛竹并无关系。如今法院路改称庆春路了,“竹屋”也成了马寅初纪念馆,门前竖起了马寅初先生的大理石雕像,漂亮。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后,马寅初的“竹屋”被日本侵略军占据,日本宪兵司令部就驻扎在里头。这是“竹屋”第一次易手飞走,这是历史的耻辱。
随着抗战的胜利,“竹屋”也跟着“光复”,回到马寅初的手中。1949年8月至1951年,马寅初就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就住在“竹屋”里。以后,“竹屋”总是和马寅初共命运,同起伏。
不过1937年,马寅初住在“竹屋”的日子还真不多。
1937年12月,马寅初再次出席庐山谈话会,讨论战时财政问题。那时山居生活非常简朴清苦。马寅初的外孙女秦纪瑜在《忆1937后与外公在庐山》一文中记述:
秋天,家里开始为前线的抗战将士制作棉衣。山间雪来早,随着天气转凉,空中飘起大雪,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出行脚上套着草鞋。我印象中,外祖父过日子本来就比较节约,这时居山已久,更要精打细算。为了我们上学路上遮挡雨雪,家里买来油布为我们缝制雨衣。那时的油布又粗又硬,母亲缝破了手。我穿着自制的雨衣上学,甚至被有的同学取笑。进入冬季,山上的物资也日渐稀缺。为了节约开支,我们还搬了家,餐室内唯一的一炉煤火不旺,寒气袭人。时局的发展,国土的沦陷,无不增添了外祖父的忧虑。随着岁暮的临近,他已经着手去重庆准备工作了。
马寅初很少住在杭州“竹屋”的家里,10月初从庐山回了一趟杭州,没有住,又返回庐山。他到江西景德镇买一套专烧的白陶茶具,准备赠送给杭州的老友,嘱老友留杭维持青年会,并约定抗战胜利之日,以此茶具泡一壶浓浓的西湖龙井。谁能料到此茶具还未送出去,人又上庐山去了。
1937年末,马寅初离开庐山,经武汉转赴“陪都”重庆。一路所见,“国破山河碎”,国将不国的悲愤直涌心头。
1937年,仅这一年,折射出马寅初绚丽的人生是那样的纵横捭阖,又是如此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