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3月启动编制,历时一年多,6月18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示范区总规”)草案,正式开始为期30天的公示。
作为国内首个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这份规划将对“两区一县”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指导约束作用。未来,示范区将打造成“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
示范区总规范围有多大?
示范区总规范围为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两区一县”约2413平方公里的行政辖区,并将紧邻示范区需要一并规划研究的虹桥主城片区除青浦区以外区域、嘉兴市嵌入示范区范围内的王江泾、油车港镇以及昆山市毗邻淀山湖的锦溪、周庄、淀山湖镇等三个区域作为规划协调区(约486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范围为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姚庄五个镇全域,约660平方公里。
协调区是一个新概念,它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高级城市规划师刘迪指着地图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不加协调区,淀山湖是一分为二的,加上协调区,整个淀山湖都在这个范围内,这样可以加强跨界地区的完整性。”
未来示范区要打造成什么样?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空间规划工作组副组长(专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熊健介绍,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打造“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在这个总体目标下,希望打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风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的地区。
天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规划明确了一些具体的指标。
比如,在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方面,到2035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在培育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的产业体系方面,提出要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主打数字经济、创新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和湖区经济。
在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智慧支撑系统方面,未来,示范区45分钟可到达上海虹桥枢纽,90分钟可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同时,将建设3所双一流高校,5处三甲医院,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国际水上运动中心,6处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
在规划实施方面,一批示范项目将启动建设。重点抓好“1+3”集中示范。共建一处水乡客厅。由三地在两省一市交界处,合力打造“江南庭院、水乡客厅”,集中实践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先行启动区内三地发挥各自优势,谋划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祥符荡创新中心等三处近期示范片区。同时,从人民有获得感、项目有显示度的角度,共建生态环保、产业功能、人居品质、基础设施四类“项目库”,形成分类示范。同时,示范区将实现全过程土地规划一体化管理。
在发展模式上,规划重点强调三方面转变。在发展动力方面,强调动能转换、协同共进。转变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土地增量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创新驱动、高效集约的新发展方式。在空间组织方面,强调多中心、网络化、融合式。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突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设用地布局原则,推动存量用地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内涵提升。在治理方式上,强调共建共享、共担共赢。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和制度约束,建立标准理念统一、资源信息共享、管理执法一体、协商保障有力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规划编制中牢牢把握和突出六方面主要特点
一是体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强调引领度。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发展方式转型;
二是体现生态绿色新理念,强调集成度。结合示范区湖荡水网密布的本底特征,坚持生态筑底、理水为要,强化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空间对城乡空间布局的约束和引导;
三是体现人居品质新示范,强调显示度。确定一批带动性强、获得感明显的示范项目和功能样板,确保尽快体现示范区建设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四是体现新江南文化新空间,强调多样性。示范区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16片省级以上历史风貌保护区,在总体延续江南水乡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形成“河湖田镇村”融合共生的水乡单元;
五是体现跨界治理新机制,强调操作性。统一示范区环保排放标准,建设贯穿示范区全域的太浦河、京杭运河清水绿廊;
六是体现“开门做规划”,强调协同性。依托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平台,组建了由沪苏浙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苏州市、嘉兴市以及示范区两区一县“三级八方”共同参加的工作专班和由中规院牵头、沪苏浙四家地方规划院参加的技术核心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