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自发吊唁舍己救人好青年马军。
他的名字,擦亮了一个城市的夜空;他的事迹,震撼了每一位市民的心弦 ……
菊花黄,满地伤。
4天前,马军年轻的生命还焕发着青春的光芒;4天后,他就撇下亲人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菊花丛中。
马军走了。他的名字,擦亮了一个城市的夜空;他的事迹,震撼了每一位市民心底最善良的心弦。
7月30日,来自社会各界的市民或自发或有组织地来到殡仪馆,在低婉的哀乐中,寄托自己的哀思。
“你们帮我看看,哪张挽联写得最好”
雨一直下,一直下。
我们到达殡仪馆的时候,专门负责在灵堂书写挽联的秦祖惠正架着眼镜比试着几幅书写好的挽联。早上,天蒙蒙亮,秦祖惠就起床了,他和同事吕鹏、袁永祥开始仔细翻阅《挽联选集》。这次,为英雄马军书写挽联,他要挑选最合心意、最气势磅礴的一幅。
后来,他选中了“丹心照日月,正气壮山河”这10个字。然后,泼墨挥毫。一张写好了,看看,不满意;再写,看看,还是不满意。写了多年的挽联,秦大伯从来没有重写的事情,这次,是惟一的一次。
“你们帮我看看,哪张挽联写得最好。”见到我们,秦大伯立即要我们“参谋参谋”,并且一迭声地问我们,挽联是不是很有气魄。得到我们的“首肯”后,大伯才放心地将挽联挂上灵堂。
“这么好的小伙,一定要来送送他”
吃过中饭,65岁的金贤娟老太就早早地等在龙会社区门口。金贤娟、魏美娟和社区两位工作人员约好了一起来殡仪馆看望马军。
金贤娟从《今日嵊州》和嵊州电视新闻上了解了马军救人的事迹,马军的牺牲让她心口“堵得慌,老是想掉泪”。早上社区有活动,她走不开,吃过中饭后,连瞌睡也顾不得打,就匆匆地赶了过来。
送上一朵菊花,点燃一炷清香。金贤娟说,她们能做的,仅此而已。她说,这么好的小伙走了,一定要来送送他。
“所有的成县老乡,一个不剩地过来了”
30岁的付护卫是甘肃成县人,他和马军是去年认识的。
7月28日上午,正在巴贝公司上班的付护卫碰到了一位成县老乡,那老乡告诉他马军出事的消息后,他丢下手中正在熨烫的领带,就冲了出来,直奔马军的住所。
到那边,见到马军的一个亲戚,他连着问了三声“是不是真的”,当对方点点头后,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出事第二天、第三天,在嵊州的成县老乡无论老少,一个不剩地齐聚在马军住处,陪着马军的亲人。
7月30日,30多位成县老乡都过来了,在缓缓的哀乐中,默默地陪伴他们的好老乡——马军。
“我们就是马瑛的娘家人,所有嵊州人都是她的亲人”
马军的姐姐马瑛是嵊州宾馆的员工。昨日,嵊州宾馆来吊唁的人来了一批又一批。殡仪馆里,停着宾馆提供的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商务车,专门负责接送马瑛的亲友。殡仪馆里,嵊州宾馆的3位员工一直陪着马瑛和她的亲友,她们是宾馆派来专门负责接待马瑛的亲友的。
从7月28日得知马瑛弟弟马军的事迹后,嵊州宾馆立即召开经理办公会议,商议如何为马瑛她们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最后他们决定,宾馆免费提供亲友接送的车子,并负责招待远道而来的马军亲友。
7月29日,《今日嵊州》报道马军的事迹后,宾馆就发动党组织、团组织、工会开展学习英雄事迹活动;7月30日,全体员工通过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嵊州电视台等媒体继续学习马军的事迹,并自发进行捐款。下午,宾馆又组织员工代表50人,先后来到殡仪馆吊唁。
“马瑛是我们嵊州宾馆的员工,她在这边举目无亲,我们就是马瑛的娘家人,所有嵊州人都是她的亲人。”宾馆总经理毛纪华说。
“让整座城市,接受了一次道德和情感的洗礼”
7月27日下午,马军为救落水少年英勇献身。市新闻传媒中心作为本市的一家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对这件事情作了详尽报道。
随后,中心领导又组织人员作了专题策划,派遣4位记者进行了跟踪报道。
这几天,记者部、编辑部、网络部记者编辑都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将对马军的敬佩之情倾注到新闻报道中。
《今日嵊州》、嵊州新闻网与电视台、电台一齐唱响了弘扬马军舍己救人英雄事迹的赞歌。同时,嵊州新闻网还主动与浙江在线、中国江苏网、东方网,马军故乡的成州在线联线,请他们转载英雄的相关报道。
时代创造奇迹,新闻媒体推波助澜。那么多的市民通过媒体了解了马军,那么多的市民都为马军的义无反顾,感到莫大的欣慰。生命、责任、激情在物欲时代是一种稀缺的气质,然而,我们的市民一次次向英雄致敬,一次次地躬身自省。
“让整座城市,接受了一次道德和情感的洗礼。新闻媒体,让我们的心跳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