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
一切似乎都是铺垫。
几千年来,历史在仙岩这块土地上进行有条不紊的叙述:舜皇山、车骑山、白道猷、石壁精舍、强口……在整个叙述过程中,天竺山沉静内敛,隐而不露。直到公元942年,天竺寺(位于仙岩镇唐天竺村天竺自然村)在天竺山拔地而起,这才跳进了历史的视野。
一
最早让天竺山露面的是白道猷。
据《民国嵊县志》卷十七记载:白道猷,山阴人,性耽丘壑,一吟一咏有濠上风。永和中(公元345-356)居剡溪沃洲山及五百岗,有礼拜石、涤巾涧等遗迹,后入天台建国清诸刹,称昙猷尊者。
白道猷,姓冯,少时便以文章著称,与当时的名僧壹经曾在一起讲学讲经,并引为知己。后来他们分开时,白道猷给壹经写信:始得优游山林下,纵心孔释之书,触兴为诗,陵峰采药,服饵蠲疴,乐有余也。但不与足下同,以此为恨耳。白道猷的这封信,大大赞美了他优游的那片山水,并深切流露了自己不能与好友一块游乐的遗憾,所以在信尾,他又附了一首诗:连峰数千里,修竹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这首十四句诗被后人不断删除,到了唐朝白居易的时候,成了“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四句,壹经收到书信后,与道猷欣然相会,“定于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书自娱。”
白道猷的活动地点,基本上就是剡溪沃洲山和五百岗。天竺山属五百岗系列,况且,天竺山古木参天,遍山竹林。后人于是说:“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这四句诗写的便是天竺山当年的风景风貌;后人还说,白道猷的诗,比谢灵运的山水诗早了几十年,因此,白道猷也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只不过,这位道人的诗虽然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只是终究嫌少了,所以山水诗鼻祖称号,还该谢灵运当仁不让。
后来,五百岗还因为白道猷的缘故,留下了“洗涤涧”、“涤巾桥”和“礼拜石”几个古迹。这几个古迹在崇仁镇的廿八都村,至于天竺山有没有留下名胜,却无从考证了。也许有,也许被岁月的风尘淹没了。
时间跳到谢灵运(385年-433年)时期,这位出身豪族的东晋名士,喜欢作诗喜欢驴行,他在做官辞隐始宁的那段日子,常常穿着自己发明的“谢公屐”,优游始宁及周边县市的灵山秀水。
谢灵运做官不太顺利,但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乌衣郎”。除带着大队人马驴行外,还建造了始宁墅及石壁精舍,石壁精舍就建在谢家庄村(原谢岩村)。天竺山东北面云蒸霞蔚的山谷中,有一条约5公里长的峡谷,山谷中有一条盘山公路经谢岩、白岩等村。谢灵运就常常从天竺山的盘山公路游至石壁精舍,又从石壁精舍攀到天竺山。有一次谢灵运带着随行人员去五龙寺的时候,过唐丘,登大风门顶峰,极目四顾,欣然作诗:深山丽景胜天庭,山清水秀出佳茗。谢灵运从大风门过来至天竺时,看到石缝清泉,喝了两口,又随口吟了一句:茶青高山云雾质,水甜净如石中泉。
可见,天竺山的山、水、石、茶引发过谢灵运大把大把的诗情诗意,只是它终究被时间的长河轻易撇在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