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
二
唐朝后期,上虞南堡有一个叫做叶均山的人,是武职郎前将军仁贽公的先祖,叶均山官至御史中丞。这位御史中丞也喜欢山山水水,那次带着随从来到天竺山时,看到天竺山群峰叠翠,景色清幽,就像写诗来了灵感一样,他也萌生了在这里峙水绕水卜居的愿望。几乎没作多久的滞呆,叶均山马上把上虞的旧宅包括田地山塘全部捐给那边的宝泉禅院。然后,携带家眷细软定居天竺山,并在附近(现天竺寺位置)造了一个宝泉禅院。
叶氏子孙由此开始在剡山嵊水的生活。白驹过隙,日月穿梭,转眼间叶氏仁贽公也长大成人。叶仁贽,字景文,别号梅庄,为叶氏五世孙。
那时的天竺山,山高险峻。春天雾气弥漫,秋天严霜欺压,豕鹿成群,虎兕为患,晚上时闻钟鼓声声,像极了佛家梵音。仁贽公非常蹊跷隐隐的钟鼓声,于是向白莲禅师虚心请教。白莲禅师双掌合什后朗声答:此非阳宅,乃僧道之场,若久居恐不祥。这样的话,当然让仁贽公如醍醐灌顶,也暗自惊出了一身冷汗。此后不久,仁贽公舍弃了天竺山的居所,在现在浦口大屋的地方重新建造房子,举家搬迁过去。石晋天福七年即公元942年,仁贽公“舍宅赠地三百余亩在天竺山重建西明院”,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宋大宗祥符年间,西明院改为天竺寺。明景泰三年重建。至清初,田园连阡,巍峨辉煌,缁衣之徒达百数十人。这些人在寺内终日诵经说法,焚香顶礼,为地方祝福,香火兴旺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天竺寺也声名远扬,明代王寅就曾留下了一首游历天竺寺的诗句:“寻幽远到梵王家,踏藓扪萝鸟道斜。半亩银塘通石罅,满帘金粉散松花。岩前草暖初眠鹿,林下烟凝正煮茶。老衲心情何所似,野云孤鹤在天涯。”
这就是天竺寺的前生前世。
从唐朝以来的西明院开始到后来盛极一时的天竺寺,叶氏可谓是串起天竺寺历史的主干脉络,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叶氏子孙,也就没有当初的天竺寺。所以时至今日,浦口街道大屋村的叶氏子孙,每逢天竺寺庙会,总是成群结队赶来。在他们,一方面是拜佛祈福,另一方面则是缅怀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