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不到7点,通源乡干部刘孟兴就到了办公室,这时离他起床已有2个小时,其中还花了一个小时驾车从城里的家中赶到乡政府。他要赶在上班时间之前,将前一天建筑物普查的130多个数据录入电脑以备上报。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十分繁琐,刘孟兴需要将前一天拍摄到的照片先导到电脑上,并将16项内容一一填入表格中。不过在刘孟兴看来,繁琐并不可怕,“我是乡政府的会计,整天和数据打交道,只要耐心就好。”
转眼,时针指向8点半,录入工作并未结束。但是看到早已等在一边的同事茹朝法,刘孟兴决定先去白雁坑村冷坞自然村做调查,回来之后继续录入。于是,刘孟兴拿起他的相机挂上脖子,开上他自己的私车到冷坞自然村。
刘孟兴除了是乡里会计,同时还是白雁坑村的联系村干部。到了村里,刘孟兴和同事驾轻就熟,村里的哪个角落有房子都记在心里。在刘孟兴拍摄建筑物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他在相机镜头的底部放上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则是一串从1开始的编号,他会将数字连同建筑物一起拍摄进去,同事茹朝法则同时将这个数字记录下来。
刘孟兴解释,这个编码条是他自己独创的。第一天下村做建筑物调查回来,由于拍摄的建筑物较多,有几张图片和住户对应不上了。第二天,他就想出了这个方法,这样就不会搞混了。
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到11时,冷坞自然村的51个建筑物普查全部完毕。但是,刘孟兴并没有直接回到乡政府办公室,而是和同事一起去了白雁坑村的另一个自然村油罗山,“我们去村里随便吃点,今天要把白雁坑6个自然村的建筑物调查全部完成。”
下午3点半,在白雁坑油竹山自然村,刘孟兴还有一件事要办,他要为洪国安办理困难家庭的相关手续。洪国安一家四口,他和儿子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不能出门打工,平常靠做农活和打些小工,一家人生活实在有些窘迫。更让人担心的是,他家仅有的24平米的老房子,近年来又有一堵墙往外倾斜,眼看着就要倒掉。由于无钱修缮,洪国安只好从山上找来几根树木将墙壁拄起来,以免倒塌。前段时间刘孟兴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联系了民政部门,发现洪国安可以申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资金,于是,这一次刘孟兴就带着相关资料找到洪国安,帮助他把一些手续都办理好。由于修缮一时半会还不能开始,刘孟兴再次提醒洪国安,一定要注意安全,时常检查墙壁的倾斜程度,“如果遇上下大雨要见机行事,有困难就打我电话。”刘孟兴嘱咐道。
此前,为了照顾洪国安的生活,刘孟兴还在一次村集体会议上,向村干部提议,将村里的垃圾清运工作交给洪国安,“这项工作一年有8千元的收入,如果能做好,这笔钱对他而言可是很重要的。”
从山上下来,已经是下班时间,但是刘孟兴一天的工作并未结束。晚饭后,他又回到办公室,将这两天来建筑物调查的数据录入电脑中。另外,他还需要对乡里的一些账目再做整理。刘孟兴的会计工作做得好,曾经有机会调到山外去,但考虑到乡里的实际情况,刘孟兴还是留在了通源。刘孟兴说:“只要在通源工作一天,就要用心做好一天的工作。”
短评: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由本网与广电总台联合开展的记者一线蹲点行动(乡镇街道第一站),到今日为止结束。这一活动从5月19日启动,我们选取了开发区、三江街道、甘霖镇、黄泽镇、北漳镇和通源乡三个层面进行蹲点,历时20天,共刊发稿件15篇。每一篇都内容鲜活,人物生动,值得一读。
从中我们看到了乡镇干部的忙与累。他们常常没有八小时内外,农民劳作的白天,他们要忙,农民休息的清晨、午后和夜晚,是他们进村入户的最佳时间;他们也没有身为干部的优越感,为了让群众了解和支持工作的推进,他们恨不能成为农民的一员;他们练就跋山涉水的体力和磨破嘴皮的耐心,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坚守,在农民的眼前利益与发展大局的矛盾中寻找着平衡点,他们焦虑着,付出着,用心用力推动农村改变。
作为蹲点记者,我们也收获丰厚。田间地头,原本就是记者的工作场所,但这次活动,我们没有浮光掠影,而是沉下心去,跟着乡镇干部们的步伐,与他们同吃同行,事无巨细地记录他们一天的安排,零距离了解乡镇干部的工作状态,感受他们身上的压力与责任,再选取典型事件和亮点片断给予呈现。20天时间,我们挖到了新闻的富矿,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内心触动。
然而,我们的所见所闻,远远反映不了乡镇工作的全部,很多体会与感受,也不能一一通过稿子表达,这是遗憾,但也是我们今后创新新闻报道工作的伏笔。走近,深入,我们已经开了头,就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