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山中走 如在画里游
通源乡地处西白山区,因山涧溪流均通剡溪,故名通源。2007年,通源乡由原来13个行政村调整为6个行政村,总人口0.6万人。乡里民宅大多依山而建,在蓝天白云、绿水波涛、青山绿树掩映之下,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近年来,随着通源乡旅游项目的逐步实施,这片一直以香榧和茶叶唱主角的土地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在榧香和茶香的熏陶下,这里要被打造成一个没有目的地的旅行地。
这种自信得益于大自然对于通源的天然恩赐,却也无法离开通源乡人民和政府对于这份天赐礼物的珍惜与维护,在这方土地上,保护山水、保护环境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检查考核中,通源乡位列同一层面第一名。而在前几年每季度的考核中,通源乡也总是名列前茅。
通源乡乡长汪美芳说:“保护山水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有序展开离不开全体干部、群众的自觉参与和共同付出。”
环境监督 一直在路上
“喂,商师傅,分水岗的河道旁有点垃圾了,你现在过来一趟可以吗?”5月9日,通源乡宣传委员、副乡长孟超峰原本是到白雁坑村办公室落实牌子规范工作的,看到河边有一处垃圾,就停下了脚步,赶紧拿出电话拨给了负责这个区域的保洁员。
通源乡早在2011年就实行了村内保洁员制度,6个行政村被划分为26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设置了一位保洁员。随着全市“五水共治”行动的展开,乡里各河道又增设了河道保洁员。孟超峰早已经把这些保洁员的电话都记熟在心,根本不用翻电话本,看到路面、河道有垃圾,总会以最快时间打电话过去。
“其实,这些保洁员都是很富有责任心的,平时工作也相当积极,不过我们对于乡里卫生抓得紧,发现有河道、路面垃圾就会及时打电话让保洁员来清理。”孟超峰说。
通源乡少有工业,这些年来,该乡一直致力于“把山区像景区一样打造”,对于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像孟超峰一样,乡里的干部个个都是卫生监督员,时时都在进行卫生监督。有一次,通源乡环境卫生清洁办人员龚森路过通源村的一户人家,看到这户人家的毛竹堆放太乱,龚森立即上前帮忙摆齐。“山区人民,在家门口摆放柴火、毛竹等不可避免,但一定要摆放整齐,这样也会成为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的。”龚森说。
通源乡的村卫生监督小组由村主职干部、村监会主任及村卫生分管人员组成,监督员的职责是负责监督村域内的河面、道路卫生情况,包括通村道路、河道、村庄居民点、公共厕所内环境卫生,对督查区域内的环境卫生随时随地进行跟踪监督。
正是全乡干部树立了“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工作合力。同时实行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做到了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一级抓一级,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了全乡环境治理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