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 全民在行动
养成一个习惯和改掉一个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源乡的村民们从乱扔垃圾到不乱扔的变化,并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但清运员却是体会最深。“现在垃圾运得越来越多了,因为以前村民的垃圾都是直接倒入河里的,现在大家都倒在垃圾箱里了。”
从2007年开始,王祖连就做起了通源村的保洁工作,这几年的变化让他很是感慨,做工作相当认真的他平日外出干活,看到河里有垃圾就会去捡掉。现在看到的垃圾越来越少了,不会耽误干其他活了。他还有个习惯,特别注意天气情况,他说,如果岸边、桥边有垃圾,下大雨会冲散垃圾,也会使得垃圾流到下游,所以每次下大雨之前我都会特意去桥边、岸边多看看,有没有新的垃圾。
众人拾柴火焰高。治水单单靠河道保洁员是不够的,为提高村民们的五水共治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治水中来。通源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各级代表的带头作用,积极开展节水、爱水、护水和捐款活动,并充分利用农民信箱、民情微群,深入开展有关专题宣传活动,不断增强村民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治水、人人参与共建”的浓厚氛围。“五水共治对于我们百姓来说,确实是好事,很明显看得出来,水干净多了。”一位吴联村村民说。
机制一到位 垃圾就没了
《通源乡卫生督查制度》、《河道保护公约》、《村卫生监督员工作制度》……10多项制度,各种管理办法和措施都凝聚在一个名叫“通源乡卫生长效机制”的压缩包里。打开压缩包,里面的文字足足有1万多。
为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通源乡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全乡范围内所有沟、渠、塘、河都设有专门的河道保洁人员,各河道保洁员每人每月的基本工资为200元,一季度发放一次。乡里实施严格的考核机制,每季度设150元考核奖。
乡里对河道保洁员实行打分制,每个卫生监督员外出查看卫生情况都会带上一本厚厚的本子,里面是一张张卫生检查登记表,记载着每次的河流、道路卫生监督结果和检查情况。在考核检查过程中,每发现一处有河面垃圾的,负责该区域的保洁员就要扣2分,每分扣15元,经多次发现,仍不改变的,给予更换。当然,乡里也有相对应的奖励机制,对于河面无漂游物、无障碍物,保持水面洁净,流通顺畅的可以加10分,不符合的酌情扣分。阴沟、排污管道无堵塞,无恶臭气味,保障村内无污水流溢,做好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维护和正常运转等要求的得10分,否则酌情扣分。
王祖连倒是不在乎分数的。他说:“如果要等着监督员来说,我心里也过意不去。”为强化河道保洁,确保每个村、每个责任人把河道保洁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通源乡每年还开展“最美河道、路段”和“最美河长、保洁员”的评比活动。同时结合村里实际,制定《村民公约》,教育和引导村民维护河道清洁。
“河流、道路治理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它需要我们的长期投入与坚持,制定一些措施和一套系统、详细的长效管理机制十分必要。”汪美芳说。
今年3月份,乡里开展以“实地走访、前后对比、限期整改”为主要形式的环境整治“回头看”活动。在孟超峰的办公室电脑里,就有一段各村河道、路面整治前后面貌比对的视频,那是乡卫生监督小组和联村干部对各村主要路口、河道拍照取证,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曝光一处治理一处对比一处,确保了全乡卫生工作零死角、零盲点、零反弹。
全乡还实行“河长制”、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和巡查监督制度……不断深化省级生态乡创建成果,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正努力把通源打造成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相亲”的宜居宜游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