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职)业:棕绷匠
采访对象:徐章淼
基本情况:徐章淼今年52岁,16岁开始学做棕绷床,现在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浦口村名人路开有一家做棕绷床的小店。
出彩一句话:“这门手艺消失也许是迟早的事,我能坚持的就是做好现在。”
在席梦思已普及的年代,还会有棕绷床吗?近日,记者在浦口采访时,却看到了久违的棕绷床和正忙碌着的徐章淼师傅。
徐章淼今年52岁了,16岁开始学做棕绷床,后来从师傅手中接过了这家做棕绷床的小店。
“光秃秃的木头架子,用棕绳细细密密地在上面编织出一张网来,一组合,就变成了一张棕绷床。”徐章淼告诉记者,棕绷床看似简单,可真要做起来,却十分考验一个人的细心和耐心。密密麻麻的棕线,看上去就让人眼花缭乱;一样的动作重复上千次,一张床才算完工。
现场,徐师傅特意给记者示范了一下:先用竹条将里面的网格和棕绳分隔开,避免缠绕在一起,再将棕绳按对角线一一穿过棕绷架上的眼孔,用力拉紧,经纬交叉,如同织布。编好后,要把多余的棕绳和木片儿一起塞进孔洞里,再用铁刀的刀柄敲打固定,防止棕线脱落。
制作过程中,记者看到徐师傅不断更换着手中的工具,细数之下,制作棕绷床的工具可真不少:长长的竹钩、藤钩,锋利的铁刀,尖尖的铁锥子,平头螺丝刀模样的木锲。他告诉记者,很多工具,现在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了,像竹钩、藤钩都是自制的。
“想当初,做棕绷床可是一门吃香手艺。”徐师傅回忆,他拜师学艺那会都要排队等,老师傅还不愿意带呢。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棕绷床就好比现在的席梦思,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软硬适中,舒适有弹性,上年纪的人都喜欢。即便遇上搬家,瓶瓶罐罐可以丢,但棕绷床是一定要带上的。那辰光,几个师兄弟联手干,每天从早到晚,来做棕绷床的人依然要排队等。
聊到现在棕绷床的前景,徐师傅一脸的失落,“早不吃香了。像棕绳,也成了稀罕物。”徐师傅拿出一捆绳子说,现在做棕绳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原材料都是从天台定来的,价格越来越贵,即使自己有心把做棕绷床的手艺传承下去,货源也成了致命伤。
在我们眼里,棕绷床很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但如今的年轻人,再不会有兴趣学习这门手艺。伴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棕绷床完全消失,似乎也是迟早的事。徐师傅感叹道,自己的“十八般手艺”,很可能从此成为绝唱,自己能坚持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做好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