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用甘蔗、甜菜制糖等。
如今糖霜两字是对西式糕点上涂抹的某种糖制调味品的称呼,而我们老祖先们所称呼的糖霜也是一种食物,现如今也能常常见到。
糖霜采用小锅恒温、慢火久炼、人工勤滤、自然结晶的手工工艺,其天然结晶就本质酷似冰雕玉砌的假山,具有止咳化痰、润肺消肿、除心烦心热之功能。
相传,唐广德年间,遂宁有许多制作糖果的作坊。在一家糖果作坊里,有个做杂活的姑娘名叫翠姑。翠姑家里很穷,她的父亲年老多病。这年冬天,父亲的咳嗽病又犯了,咳得很厉害。汤药味苦,翠姑想,如果在熬药时加一点糖就好了。但那时的糖价很高,她没钱,只能想想而已。翠姑的心事不知怎么被在作坊做工的李师傅知道了,一天,李师傅趁老板不在,找来一个装过猪油的小瓦罐,装上糖浆交给了翠姑。可滚烫的糖浆一倒进瓦罐便浮起一层泡沫,翠姑顺手拣了一节竹片把泡沫刮去。一不小心,竹片掉在瓦罐里,她怕烫着手,就没把竹片取出来,忙用手帕把罐口封好。这时,老板远远地走过来了,她只好顺手把瓦罐放进一堆谷壳里。
瓦罐在谷壳堆里一直放了九天,翠姑才趁天黑收工带回了家。
回到家中解开手帕一看,一罐糖浆竟变成了霜样的一团。她轻轻敲下一小块,放进嘴里,味道好极了!
翠姑的父亲自从喝药加了糖霜以后,咳嗽病逐渐好转,后来竟完全好了。翠姑仔细回忆起那天把糖浆舀进瓦罐的经过,便又找了个小瓦罐,在罐里放了一点猪油。仍按前次的方法,把糖浆舀进瓦罐,去了泡沫,插上小竹片,封好罐口,放进谷壳堆里。过了九天取出来,糖浆果然又变成亮晶晶的糖霜了。
也不知何年何月,何事何人,糖霜一词传到剡地。除蜂糖和已定型定名的如麦芽糖、牛皮糖、花生糖、棉花糖、水果糖、奶油糖、口香糖、葡萄糖等糖外,不管是红糖还是白糖,是赤砂糖还是棉白糖,一概称之为“糖霜”。
糖与霜,本来压根儿不搭界,也许是形似,也许是传说,两者珠联璧合,在嵊州生根落脚。在邻近的绍兴也好,上虞也好,从未听说将糖说成糖霜的。尤其是农历正月,旧时走亲访友,手里拎的包头中少不了糖霜包,主家招待客人的点心麻糍、粽子、油麻金团,或蘸,或放,绝对需要糖霜增添舌尖甜蜜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