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河底垃圾
双溪江下坂段有不少村民是沿江而居的,起初村民的环境保洁意识不强,马章根只要看见有村民往河中扔垃圾就会上前进行劝阻。
“有的村民会跟我说不好意思,但也有人会‘理直气壮’说就是丢了垃圾,才有你们保洁员的饭碗。”虽然刚开始有这样那样的闲言碎语,但经过马章根一次次上门做宣传工作,村民也看到了河道环境的变化,原来垃圾随波漂荡的情景慢慢地不再出现了,河水也从原来只配洗洗拖把的“地位”,慢慢提升到了可以洗衣服洗菜。
2014年,为加大小舜江源头保护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谷来镇制定了适合本地的垃圾分类办法,并以联谊村作为试点村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模式。马章根在垃圾分类宣传及培训、添置新型分类垃圾桶等工作中积极参与,全力配合,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做了不少工作。
联谊村党支部书记马乐兴告诉记者,在活动开展初期,马章根主动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他自己带头将厨余垃圾、树叶杂草等有机垃圾,经过简单筛选填埋在自家菜地里,土壤肥了,菜更嫩了,化肥还少用了,左邻右舍看到成果后也纷纷效仿;在处理有害垃圾时,作为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马章根会定期到农户家中进行回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时,马章根也会时常巡查,废塑料、包装盒、金属、废旧家电等无一漏网,都被回收再利用。通过马章根的宣传和帮助,垃圾分类工作在全村迅速推广开来,村容村貌也变得更加整洁。
最重要的是结果
除了做好河道清理工作,马章根还承担了联谊村下坂自然村的垃圾清运工作,马乐兴告诉记者,下坂自然村是联谊村的大村,全村人口集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垃圾,而且村庄地势起伏较大,给马章根的垃圾清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清理完河道里的垃圾,垃圾车还没有满,河边的垃圾桶却已经接近饱和,但马章根并没有将桶里的垃圾往垃圾车上倒。“上坡太陡我拉不上去的。”马章根一边跟记者解释,一边推着半车垃圾,一步一步慢慢往上坡走。原来,由于村里有较多的上坡,瘦小的马章根就想出了一个适合他的垃圾清理方法。“先去把上面倒干净的垃圾桶拿下来,下面这桶满的,等会儿再拉上去,要是真的太满就分开两次拉。”这样的过程无疑会让马章根多走几次上坡路,虽然繁琐费时,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马章根说,只要村民的生活环境好了,他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
记者手记:一份责任,一份收获。大家都会觉得当保洁员很脏很臭很辛苦,但马章根从来没觉得,因为这是他的家,需要他的付出和守护。村民对他工作的肯定是最好的评价,也是他一路走下去的动力。他说:“等实在做不动了,那我也就停了。”这句话看似轻巧,却是对自己最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