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寅初在一起的岁月
简洁大方的客厅内,触目所及,显眼处挂着的是一幅书法。上书两个大字“正气”。
“正气,这是马寅初先生对我的教诲,这么多年,我一直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马先一感慨地说。
上世纪50年代,从小县城一举考进中国科技大学的马先一,带着家人的殷殷期盼来到北京。初到京城,人生地不熟,除了在学校学习之余,他最期盼的,莫过于节假日或有空时,到北京东城区东总布胡同拜访一位姓马的嵊州名人——马寅初。
由于马先一的姑姑在马寅初家里工作,加上都是嵊州人,马寅初非常喜欢这位同姓的小老乡。“每次到马老家里,他总是拉住我的手问长问短,除了问一些我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问得最多的还是家乡的情况。”马先一回忆说。而每次马老问起,马先一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老一小相谈甚欢。
从1958年到北京上学开始,到以后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年里,马先一曾多次到马寅初的家里拜访,亲耳聆听马老的教诲,跟他的家人至今还保持着联系。“马老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是马老亲自对我讲的‘做人要正气,要讲真话’这句话,我永远铭记在心头。”
“参加工作之后,马老的教诲时时影响着我,让我在工作中不断求真务实,从不向假大空妥协。”马先一这样说,更这样做。“文革”期间,马先一在干部局从事人才教育工作,由于干部局掌握着中科院所有人才的资料,当时造反派来跟他要一些人的资料时,他总是想方设法拖延、藏匿,“造反派要不到资料,就拿人没办法”。他说。而在参加一些被批斗的同事的材料分析会的时候,他也总是实事求是,从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乱说话。而事先获悉造反派要到哪个老同志家里抄家的时候,他马上先去通知。骑车路过看见有被打成“反革命”的老同志在路上扫地,他一定会跳下车,跑过去和他们聊天,安慰他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劝他们保重身体。后来“四人帮”粉碎后,许多老同志都特地来感谢马先一,他们忘不了那个特殊时期,“别人看见我们都避得远远的,只有你这样关心我们、保护我们,你是一个好人。”
做好人,有时也意味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马先一全然不在乎。当年,一个老同志在抄写大字报的时候,因为抄错了几个字,成为严重的“政治事件”,因为这位老同志出身不好,是地主阶级,害怕由此而受到更多的迫害,就找到马先一,说他出身较好,希望他能帮忙承担此事。马先一一口承担下来,还为此受到造反派的审查。当时,了解内情的人都偷偷替他捏了把冷汗:“别的事可以承担,这种‘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你也敢承担?你真不要命了。”马先一淡然一笑,“如果我不承担的话,说不定那位老同志真的会因此而丢了性命。能帮人一把,就帮人一把。”
“文革”时胡耀邦被批斗,马先一写了份简报,说这样把一个拖着病体的老同志拉出来批斗,不是应有的做法。为此,他受到严厉的审查。但马先一认为:“我堂堂正正,做人硬气,没有什么辫子可让别人抓,但要说的话一定要说。”胡耀邦逝世后,马先一去参加追悼大会,胡耀邦的儿子对马先一说:“我父亲说过,马先一这样的人是敢于说真话的。”
做人正气,还要没有私心。上世纪90年代初期,马先一所在的部门掌管着学校教学用房和教职工住房的购买权,当时有个房产商跑到他家,提出只要买他的房子用作教职工住房,就给马先一每平方米100元的好处费。这样一算,足有几十万元,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马先一想都不想就拒绝了,“这个钱我不能拿,你要是真有这心的话,就把房价每平方米下降100元,优惠卖给我们学校。”事后,这个开发商逢人就说:“马先一真是个傻瓜,送他钱都不要。还一心为集体着想,傻得没路了。”这话后来传到中科院的领导耳中,大家才知道马先一拒绝巨款回扣的“傻事”。
因为做人正气、敢讲真话,尽管退休已有十来年了,但在庆祝建党90周年时,中国科学院还把优秀退休党员干部的荣誉评给了马先一。马先一不解,“我经常会批评单位一些事情,为何要把这个称号给我?”单位领导和其他党员回答他说,“就是因为你敢讲真话,这就是热爱党、热爱国家的体现,所以一致决定要把这荣誉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