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雕刻
54岁转身进入微雕行业
正当周长兴在钢圈事业里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作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措:1985年5月,也就是54岁那年,周长兴提前退休,转身进入微雕艺术领域,集中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现心中的梦想中去。他的这一举动,当年让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这么早退出钢圈事业太可惜了。现在看来,他当年的选择也是深思熟虑的明智之举,正因为当年的毅然决然,才有了今天的微雕大师。
“我从小就喜欢敲敲打打,对好看、精巧的事物特别喜欢。”周长兴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常会跑到竹编厂那里看老艺人编各种作品,从小就充满了对艺术的向往。
在周长兴的家里,记者看到了无数微雕作品,当然让周长兴最为自豪的就是他的“红楼梦室内陈设微雕”和《华夏之宝》多宝格。“进入微雕事业后,我就一直想做一套传世之作。我反复思考,最终选择了《红楼梦》为表现题材。”周长兴告诉记者,他从小读《红楼梦》,对红楼一直有特别的情感,而且《红楼梦》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周长兴觉得是值得创作的素材。敲定题材后,周长兴开始反复研读《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分析设计出书中主要的经典场景、家具、器物、文房四宝等陈设共计5600余件。这些作品都需要通过手工一件件雕刻出来,是何等庞大的工程!况且要让书中各场景的室内陈设通过微雕艺术形象完美再现,不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讲究场景设计、布局构思、刀工笔法等,但这些在周长兴眼里都不是问题。
从此,周长兴每天伏身于家中那片狭小的空间,沉浸于“红楼”作品的构思中,摆弄着自己精心搜罗来的四大山系的各种奇异名石,琢磨着《红楼梦》陈设的意境,思考着相关主题的微雕表现方法,一发不可收。为了红楼工程,周长兴几乎成了机器人,他日日伏案,工作最长的时候一连几天,每日工作超过18个小时,用手中的刻刀把《红楼梦》里的陈设一一用精美的微雕表达出来。
“红楼雕刻,很大一个过程是案前准备过程。”周长兴告诉记者,他是半路出家的,要仿古、复古,必须懂古,为此,他每天都细读《中国收藏》《红楼梦研究》《中国文物世界》等书刊杂志和有关陶器、青铜器、瓷器等书籍,细心揣摩各个朝代的文物造型、色泽、质地、纹样、形制,缜密考证,力求忠实于原著和还原于历史,做到胸有成竹后再操刀创作。伴随着他夜以继日的操劳,“红楼工程”中的怡红院、潇湘馆等场景陈设逐渐成型,方寸之间,形神兼备,令人拍案叫绝。随着岁月流逝,他的红楼作品渐渐增多,后来,在女儿的协助下,周长兴花了10年的时间,红楼工程终于大功告成。他的作品一时间在微雕行业名声鹤起,震惊海内外。在完成“红楼工程”后,周长兴又开始一个更大的工程制作——《华夏之宝》多宝格。
多宝格是把数千年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有代表的文物珍宝聚集在有限空间内,并进行有序整合。它是周长兴受“红楼梦室内陈设微雕”启发,将视觉延伸扩展到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探究历代文物之精华,将“红楼”室内陈设不能容纳的文物精华,浓缩再现于多宝格中。在多宝格中,记者看到了远古时期的古陶和彩陶、红山文化玉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漆器、唐代三彩、宋代瓷器、明清时期的景泰蓝、金银器以及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作品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刻工细腻,大者如盈握,小者如芝麻。器物上的纹样、铭文、图案都栩栩如生,它体现了华夏先祖的文明和非凡的创造力,又尽显周长兴的高超艺术构思和微雕技艺。
多宝格是周长兴的呕心沥血之作,周长兴告诉记者,多宝格艺术微雕目前已经有1200多件,这些微雕都是他一刀一刀刻出来。由于整天和石材打交道,经常会吸入一些粉尘,久而久之,周长兴的呼吸系统受到了严重侵害,他患有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中度肺气肿,而且经常吐血。但周长兴还是一直坚持,除了卧床不起,几乎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
如今,已经到84岁的高龄,周长兴还是不肯歇息,他还需要对多宝格进行最后的整理。因此,周长兴并不满足于已成型的作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淘汰更新,不断自我挑战和超越,每年更换原作品内容5%,每次以崭新的艺术风貌呈现。多宝格的作品也精巧精致,蕴含深厚文化历史内涵,耐人寻味,经得起行家们挑剔审视的目光,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华夏之宝》多宝格许多作品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