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广电总台 陈赛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广电总台的陈赛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人,看到的事。
2011年,在“走基层”的一次采访中,我认识了一位历经磨难却依然向世界展露笑容的残疾人。他19岁时,为救村里大火,失去了双腿,高位截肢,19岁,这是多好的一个年纪,失去双腿,这叫他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为了生活,他种菜,做裁缝,做会计,现在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在村里开了了一家小店。在采访的时候,刚好快接近中午,阳光打在他的脸上,他和我侃侃而谈,好像没有受过任何伤害,我问他:“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你?一次一次从困难中站起来?”他说:“要想赢得尊重,首先要做好自己。”
2012年我打算拍一个纪录片,名字叫《剡西农民诗社》。
它讲述的是我市长乐镇一家土生土长的农民诗社的故事。在这个诗社里,写诗的人都是农民,他们有养猪的,做蔑匠的,卖茶叶的,种香榧的,当然他们写得诗也并不华丽,但这都并不妨碍他们对诗歌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蔑匠,他叫孔云生,长乐人,在很深的大山里,几乎家徒四壁,我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在打一个畚箕,我首先第一个想到的是这样的人,还会写诗?我就忍不住问他,你怎么会想到写诗啊,他当时正在打畚箕,他好像没时间理我,就一边继续打畚箕,一边就和我说,写诗就像打这个畚箕一样,一根根蔑条,就像一句句诗,一个畚箕打好了,一首诗也写好了,农时把锄,闲时写诗,当他背着锄头穿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当他深夜用这双粗糙的手又翻过一页页素白的纸,一首首质朴的诗便应运而生。最后,我问他,现实生活这样艰难,你是如何保持这样诗意的生活?他说:是情怀。
前段时间我比较崇拜的一个人,做了一个演讲,我很感动,而演讲的这个人,是我们的同行,她2004年做了一次农民工欠薪调查,当时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后来又以“求是”之名写过浙大论文调查,今年,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引起了剧烈反响,没错,这个人就是柴静,她曾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几度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但后来她又一次次坚强的回归,这个瘦弱的女孩,用她自己的故事在告诉我们做电视,做新闻,做传媒的人,要坚强,要执着。
一条条稿件,一档档节目,由我们决定,它们是从我们的笔下,我们的镜头里出去的,只有当我们自己知道世界并不完美,却依旧不言放弃,只有当我们自己知道虽然年岁已经老去,但对传媒的情怀却依旧不减,只有当我们自己知道不论现实多么残酷,但依旧能保持一颗坚强和执着的内心,我们才能有信心说我们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