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广电总台 吴银洁
大家好,我叫吴银洁,来自嵊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很高兴和大家见面
我演讲的题目叫做:我和《嵊州新闻》微信平台的故事
首先现场先来做个小调查。
在座的各位每天都会看微信的请举手……
那每天都会看我们电视台的嵊州新闻微信订阅号的请举手。……谢谢大家的配合。
看来大家对我们的微信订阅号很是喜欢,我特别开心。因为我的工作就是微信编辑。
在座的各位可能还记得这样一条推送:“我市确诊1例H7N9病例”那天是10月3号,按惯例法定节假日我们微信平台是暂停发布的。但是那天获得这条消息后,我们立即决定发!而且要将信息尽最大可能向市民公开。当天晚上6点57分这条推送发出,立即引发市民广泛关注,使得防范工作在第一时间得到落实。最终这条推送阅读量达53000多次,转发量达5000多次,而那时我们总的用户数是54000多,这就相当于几乎每个粉丝都进行了阅读,创下了微信平台历史之最。而这距离我们微信平台创建还不到一年时间。
记得去年十月份,领导召集部室领导和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同事开会。告诉我们,台里决定开通电视嵊州新闻微信平台,配合电视嵊州新闻共同开展宣传工作,正式上线的日子是11月8号——记者节。日子选得别有深意,作为媒体人,我们从此多了一份担当。
作为微信编辑之一,我当时却有点惶恐,因为虽然微信玩了很久,但从没想过微信应该怎么做。但是既然接了任务就用心做吧,我对自己说。
第一道难关就是微信内容怎么编写。领导给了方向:网络思维。同时为做出自己的个性化,更有效的引导受众。在头条新闻下加软评论,不可分割的新闻情怀。
软评论要求跳出事实本身,但又要有所关联。篇幅不用长,只求观点新颖。最初的两个月,管见扛起了评论大旗,后来我产假在家,突然发现多了个管小见,再后来,又有了管小新。可能很多人在好奇,这管氏家族到底是谁。我告诉你们,管见是我们张台,管小见是副主任张铭,管小新是我的同事李光富。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休完产假后的上班第一天,管氏家族告诉我,以后我还叫管小雯。也就在那天,我也写下了我的一篇评论。
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关于我市一男子被骗婚这样一件事。坐在电脑前我想了很久,怎么想都绕不开骗子这两个字,可心里又觉得少点什么。看看窗外,看看电脑,写了删删了写。两个多小时过去,发现屏幕上我敲下的几行字里,唯一能够确定不改的只有管小雯三个字,那时候真的有一种无力感。但有一句话说得很准:人是逼出来的。突然脑子里闪过爱情两个字,谁来为爱情把关,这是个问题。评论通过了管氏家族的审核,我长舒一口气。
而其实让人抓狂的不单只有内容,还有更重要的用户数。现在是个娱乐至上,信息泛滥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太适用。那几乎是零基础的微信平台怎么办呢?
最笨的办法就是责任分田到户,新闻部落实专人,每人每天500用户数,去大街上去商店里去企业里,凡是可以扫的地方都去。
去年的12月24号也就是平安夜,我清楚的记得那天下着雨,又冷又湿。新闻部的微信群直到晚上还很热闹,因为那天领到任务的同事由于白天采访直到晚上八点多还在大街上继续扫粉丝,但距离500的任务量仍有很多。大家就在群里讨论,一起帮着想办法。最后部主任说了一句:兄弟姐妹们,我们一起帮忙扫!就这样,大晚上的,新闻部的同事全体上街一起帮着扫粉丝。领导知道后劝大家算了,回家吧,要以安全为重。但是同事们没有一个人放弃,冒着雨对还开门营业的商店一家一家的扫二维码。终于,在十一点多的时候,群里传来了好消息,当天的新增粉丝数突破500。
每人每天500的用户数,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真的很累。但因为大家的坚持,我们做到了。一年时间,我们的用户数0增长到今天的58500多。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一年时间带来的改变,接下去还有很长,我们能做的也还有更多。假如明年我还有机会站在这里,告诉大家我们的用户数已经有了15万,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