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为嵊
“正怀王谢俯长流,更览馀封识嵊州。”这是唐人吟咏嵊州的诗句。据考证,嵊字已早于唐朝命名的嵊州之前已经出现。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尚未收录“嵊”字,而今仙岩镇之嵊山则已见于南北朝的诗文典籍。在这一带筑有始宁墅的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赋》就有“崪嵊对岭”(崪,嶀的通假字)的句子;同时代会稽太守孔晔的《会稽记》则载:“始宁县西南有嶀山,剡县有嵊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有“江水北迳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林森蔚,沙渚平净。”“北则嶀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的记载。南朝(梁)诗赋家江淹在《谢法曹赠别》诗中写道:“今行嶀嵊外,衔思至海滨。”南朝(梁)虞骞也写过一首《寻沈约至嵊亭》的诗。《梁史》称“一门忠义”的张嵊,字四山,就是张稷携眷来剡任县令,至嵊亭时生子所取的名字。嵊字从山,从乘,古汉语中乘作四的数字解,四匹马拉的车称为一乘。以嵊名州,取剡县境内东有四明山,南有天姥山,西有太白山,北有嶀大山,四山环合的意思。
交通要隘
城市科学有一种用地形状况、山川形势、自然资源来解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说。认为有些城市的兴起是由于地处商路交叉点、河川渡口或优良港湾;有些城市的兴起是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有些城市的兴起是与该地区的矿产资源有关。剡县能升置为嵊州,也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其地东耸四明、西当太白、南巍天姥、北峙大嶀,介于二郡六邑间,形势常为浙东雄。”“据建瓴之势以控姚会,因维城之守以保温台”(民国《嵊县志》)。这里是浙北、浙西进入浙东、浙南的门户。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朴出武林进入东越,杨朴带领部队就经过剡县。东越发兵抵抗,汉朝又派徇北将军守武林,亦取道剡县。东晋刘牢之与孙恩激战,孙恩过剡县去海上。可见剡县在唐朝以前已成为浙东沿海通往内陆地区的军事交通要隘,与当今嵊州成为浙东交通枢纽城市的地理位置相符。
剡溪风流
剡溪风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佳胜奇绝,在唐以前就被入剡之北方士人所赞赏,王谢诸家或游或息,流连忘返。东晋盛行清谈,追求人性解放,回归自然,名流士子以玄思妙想、言谈清奇、行为放荡不羁为一时之风尚。剡溪成名在其山水奇绝,士子云集这一大背景为条件,加上东晋士大夫阶层中这一特定时尚影响,其声名得以远播。而对剡溪声名影响最大者当推东晋名士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一事,《晋书》及《世说新语》对此均有记载。《剡录》序云:“山阴兰亭禊,剡雪舟,一时清风,万古冰雪。”将它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与王羲之等人在山阴修禊雅集一事相并举。东晋士人游弋山水,他们用自然现象解释玄理,写了许多诗。据统计,当时全国44%的诗人在浙东,28%游至剡中,到了南朝(宋)时期,谢灵运“居会稽剡县,性好山水,每有所游,必穷其幽峻,或旬日忘归”(《宋书·隐逸传》)。在剡溪口“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饮慕,名动京师”(《宋书》),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剡中的名声再次得以远播。故唐代文化名士为追慕魏晋遗风,入剡一游,竟成为人们所向往的风流雅事,形成了锦绣灿烂的“唐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