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北山书院文化 创建古朴耕读校园
谷来镇中学地处我市西北部,99%的学生为农民子女,70%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学生。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学校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在追寻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农民子女有学上、有书读,还要让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找寻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并且学会生存的技能,回家能务农、进城能务工、升学能深造。于是,谷来镇中学选择了走“耕读文化”特色发展道路,针对每一个农民子女明确提出了“我健康,我宽容,我快乐,我努力,我思索,我成功”的特色办学理念。
追本溯源,研究传统的耕读文化
谷来镇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其前身为“北山书院”,创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有清代石碑“北山书院碑”为证,原碑石质,圭形,单面有文字,没有碑阴、碑侧文字。碑高207厘米,宽85厘米,厚9厘米。这块石碑经部分教师和热心人士参与释读,大部分碑文被拓印而出,经过专业的释读,得到了一份至今最完整的原文记录。
2012年12月,学校成立国学课题组,张微老师为负责人,确立了《北山书院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文化相融合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创立了耕读社,开辟了耕读园。
耕读,简单地说,即是将农忙耕种与农闲读书结合起来。“耕读”二字取自“晴耕雨读”或“耕读传家”。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耕读精神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士人内心对恬淡人生的向往与践行,是一种修君子之身、养浩然之气的过程,诸如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陶渊明种豆于南山、玉夫之隐于湘乡即是如此。
通过学校的校本培训,全校师生了解了学校的历史,老师们为自己工作在这样一个百年“古”校而自豪,以此增加老师工作的动力,也让学生拥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冲动。
学校以打造“博雅文化”为核心,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纳入校本培训计划,进行一系列的国学学习活动。通过听配乐朗读、老师自己朗读、收看视频、聆听国学大师翟鸿棠先生的讲座、讨论反思等提高了教师的国学素养和师格魅力。学校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国学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课题于2013年底结题,并荣获2013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由学校副校长王小伟老师负责的《北山书院传统文化与学校悦读文化相融合的研究》在绍兴市立项。2014年8月,学校耕读社被评为市2013学年优秀学生社团。2014年12月,学校耕读教育被评估认定为我市学校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