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章红艳,出生于嵊州市,7岁从父章时钧学习琵琶,8岁登台演出,10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其后在该院就读附中、大学本科及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独创“且弹且谈”的琵琶演奏方式。
声音
“做纯粹的艺术。”
——章红艳
我的艺术:一直在路上
11月中旬,北方白雪飘飘。位于遥远的中欧南部、比邻阿尔卑斯山的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同样的寒风呼呼。走在卢布尔雅那街上,美丽的建筑、异国的风情令章红艳心情大好,与斯洛文尼亚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则更令她快乐无比。
对章红艳来说,怀抱琵琶与世界艺术进行交流,是她的一种艺术享受。而每一次与世界优秀乐团进行音乐交流,是音乐家最快乐的事情。
她说,我的生活中,单纯到只有艺术。
每一次到国外演出的机会,闲暇之余,她喜欢身背琵琶走在陌生的街头,边行走边停下来感受。异乡人不认得这个外表瘦弱、气质古典的东方女子,却为她指尖倾泻的美妙音乐而久久不愿离去。于是,我的脑海中总会浮起她背着琵琶在异邦独自行走的孤独身影,想起“艺术家总是孤独的”这句话。她却笑着说:“我不孤独,我的语言就是我手中的琵琶。这是一种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
初春四月,北京。坐在章红艳的家中,聊的全是与琵琶有关的话题。阳台上,温暖的阳光照进来,如同一双温柔的手抚在身上,有种非常安然的感觉,如同眼前的这个女子,明媚,阳光。
“往前弹叫琵,往后拨叫琶,这就是琵琶。”娴雅从容的女子,手中一握琵琶,当即有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气质。在她眼中,音乐是美好的,但传承更重要。必须要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琵琶这件乐器。而观众静不静得下来听你的演奏,那要看你献给观众的是不是“音乐”了。“不要低估了大众,音乐少听众,责任不在消费者而在供应商——你总是塞一些不好的音乐给听众,或者干脆把音乐弄成了视觉艺术,那就怪不得听众远离音乐。”因此,她总是如此精心准备每一次演出,“因为不是人人都会反复听音乐的,他只要听你一次而你演得不好,也许从此他就与琵琶失之交臂了。”传播最重要的是水准,她一定要做到最好。
2007年开始,章红艳独创“且弹且谈”讲座形式音乐会,这种边介绍相关乐器、乐曲知识,边穿插不同风格、曲目演奏的音乐会深深吸引着国内外观众。经过8年的坚持,她的演出足迹遍及海内外,不仅传播普及了音乐文化,更培养了大批音乐爱好者,获得了乐界和公众的高度赞誉。 “我在自己的音乐会中加入音乐厅文化的讲述。我想告诉观众,音乐应该怎么听,怎么保持安静,怎么鼓掌。音乐厅更应该是一个音乐学校,演奏员也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她说,我不信教,但对待音乐我像个传教士一样。
2006年9月,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章红艳赴美做访问学者。哥大位于纽约的百老汇街上,在这条颇有名气的街上,竟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剧院,这给章红艳提供了更多去现场感受来自世界各国的高水准演出的机会。只要有空,她每周都要买票去听音乐会,这也成为她生活中为数不小的一笔开支,但她觉得很值得。与此同时,她也感受到美国观众的幸福——有一流的音乐厅、一流的音乐家、一流的听众,打造出最佳的音乐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做音乐享受音乐是何等乐事。她就想中国的观众也应该享受到这样的音乐环境,回国后,一有时间她就下到基层,举办了大量普及琵琶艺术的讲座,边弹边讲。不仅自己无偿去做,还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做。有人不解,“演奏家光鲜亮丽的时候是在舞台上,你总跑到基层去普及琵琶,有谁会知道你?”她说,我不在乎名。如果要名就不去练琴了,练琴提高不了知名度。
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民俗中心,收藏了章红艳的经典作品专辑《十面埋伏》,并为她颁发了作品收藏证书和艺术成就奖。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馆长表示,章红艳作为当代中国杰出艺术家,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收藏这张经典专辑,可以让全世界共同分享这一艺术成果。他甚至还说,《十面埋伏》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国家民俗中心收藏到的最有意义、最具价值的礼物。
章红艳的感言是: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肯定和褒奖,这一点更是令我欣慰。
2007年11月,章红艳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仪式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