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作会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老建筑消失了,隐于甘霖镇施家岙的祖师庙石作会馆,是我市仅存的一座会馆。
会馆、公所、同业公会等,是清代商人为融合同业感情、议订业规、协商市价、维护本业利益、招待客商住宿而建设的专门建筑。一般城市或县城,各行各业都有会馆、公所、同业公会等。施家岙的祖师庙石作会馆虽不广为人知,但它无疑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发展的缩影。
施家岙村前是潺潺的苍岩江,村后是黛色的苍岩山,《嵊县志》载:“苍岩山,在县南二十里,礼仪乡,山产美石。”苍岩山的美石,美在石质结构密度高,耐酸碱,具有加工性能好之特点,特别适宜于雕刻制作;美在石色丰富多彩,当地人把岩石分为白石、青石、红石。美好的原石加上精湛的加工技艺,使施家岙石文化美名远扬。
祖师庙石作会馆坐落于施家岙村的大石宕边,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30平方米,由门厅、正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均用石柱立柱,外墙全部用小石块分层堆砌至顶,彰显石作行业特点。门厅面宽五间,高二层,明间后檐原有戏台,现已毁失,两侧厢房各五间,单层。正殿三开间,四檐柱均施精美的石雕戏曲人物牛腿,北侧廊墙镶嵌有清道光十九年《仝业公议》石碑,字体劲健挺拔,铁画银钩,非常漂亮,雕刻艺术和书法艺术都已到炉火纯青之境,给人精妙绝伦的民间石雕艺术享受。
施家岙祖师庙“石作会馆”规模不小,据年龄稍长的施家岙人回忆,解放前每年的中秋节,石匠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隆重祭拜鲁班祖师,祈求技艺精进、平安顺利,然后请戏班演三天三夜大戏,既酬谢祖师,也娱乐自己。
祖师庙建于何时待考,但应该在1839年立的《仝业公议》之前。祖师庙内有鲁班祖师的塑像,坐大堂上方,左右亦塑着两童子,手执墨斗、角尺,鲁班坐下还塑有一位“排仙”(撑排老人)。据现存清朝光绪丁酉年(1897)重修祖师庙的残碑《修大堂碑》记载,石工须拜鲁班塑像,以此算是认鲁班为师。因为石制品要通过竹排运往外地,撑排人靠体力和技术挣钱,与石工一样是淳朴的劳动者,因此受到石工的尊重。大殿墙上镶嵌着的《仝业公议》石碑,碑文如下:
仝业公议
今立同行公议:李智鳌、潘德贤、史义旺等窃思:吾业开采石料向有行情规例,维迩来逐渐砂水沉重,工程浩繁,老司工食有增,实以本重利微,以致碍本难售。同业者行情上落,行贩出入无定。为此,会同公议,设立行簿,各项作料载于簿内,免争上下,已定划一。每宕各执一本,务须照规行事。如有不遵行簿发货,私自通情者罚戏一台,酒两桌。各行贩如旧账未清,毋许另入别宕行料,各宕毋得收留发货。如有人收留发货者,其旧欠向收留之人理归。若不归楚,其料不准出埠。向众宕理论,同业者各宜凛遵毋违。于是刻石以垂不朽云尔。
一议私自通情并各夥友戳各包料,有人知风报称者,谢钱壹千文。另行重罚。
道光十九年众宕公具
从神像和石碑文本可看出石作艺人辛勤劳作、聪明能干,石作发展迅速,但经营中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他们爱憎分明,要求公平正义,捍卫自己利益。可以推测,施家岙石作开始是自产自销,随着生产规模的加大,产生了行贩。随着采石过程难度的加大,成本投入增加,利润越来越薄,又有行贩以压价、赊欠等形式盘剥宕主,所以要仝业公议,统一价格,统一交易规则,维护石作艺人群体的利益。他们不是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维护收益,而是以公议定价、处罚违规者的方式维护收益,足现石作艺人的淳朴、正直、智慧、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