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们一直活在鲁迅的世界里。
从1972年开始,迄今40余年,画家裘沙、王伟君夫妇“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以全部的生命热情和智慧诠释着鲁迅作品的内心世界。亦如法国学者鲁阿教授所说的:“鲁迅,真理的传播——我们需要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您!”
“你们依附于鲁迅身上,鲁迅也依附于你们身上。”戏剧家黄宗江如此评点这对伉俪。鲁迅研究学者孙郁说:“裘沙、王伟君夫妇相信,在绘画世界,追寻鲁迅的足迹,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表达方式。”
名片
裘沙,原名裘伯浒,1930年4月出生于崇仁镇。1951年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提前毕业,到《中国青年报》任美术编辑、美术组组长。曾三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文革”以后,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任教,退休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957年,裘沙和画家王伟君结为伉俪。1972年开始研究鲁迅,一起致力于表现鲁迅一生及其思想体系的系列美术创作,在国内外举办近30次纪念鲁迅的个人画展。与此同时,出版了专著《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人之历史——鲁迅的方法论》和《何物“鲁迅新宗”》等论文。
声音
“这是一个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识到鲁迅的意义,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鲁迅事业的人。”
——裘沙
“鲁迅之家”
北京。望京花园。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住着两位不普通的老人。裘沙和王伟君夫妇。
我们去时,正是北京的春天。杨柳风里夹着渐渐舒张开来的春意,以及满城飞絮。不大的房子里,陈设简单,稍显杂乱,却与众不同,如同进入了一间鲁迅的博物馆:四面墙上多是鲁迅的画像和诗词,鲁迅的画像有头像、半身像、全身像……有的在微笑,和蔼可亲;有的在思索,神秘莫测;有的在怒视,铮铮铁骨……
房子里最显眼的陈设是书柜,一个又一个,都塞得满满当当,大多跟鲁迅有关,整套的《鲁迅全集》就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上边都有批注的痕迹。
桌子上也是鲁迅的“天下”,石膏像,铜像。
电脑桌前,他们的儿子裘小鲁正在聚精会神地编校《世界之鲁迅》画传。
鲁迅,俨然成为这个家庭的“主心骨”。这里,是望京花园的“鲁迅之家”。
话题,自然围绕鲁迅展开。
1949年,嵊州崇仁镇19岁的年轻人裘伯浒考取了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大家林风眠先生。这就是日后的裘沙。当时他也许不会想到,此后的几十年,他会一直活在鲁迅的世界里。
1951年,裘沙提前毕业,志愿到《中国青年报》社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组组长。
真正走进鲁迅的世界,从1972年开始。
那年,他刚过不惑之年,却坦言“越来越看不懂当时的世界”。那年,一场影响了几代人的大浩劫,把这位忠诚于党、热爱艺术的画家抛进了漩涡里,“把裘沙揪出来”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他失去了党籍,没有了工作,刚从山东莒南农村下放回京又被迫到河南“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他抑郁,彷徨,苦闷,无助。偶然的时机,他开始翻阅鲁迅,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社会上的林林总总,鲁迅早就说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