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采访之一——吴东英:我把青春许给了你
那天,当我站在吴东英和安焕君合开的“人民理发店”门口时,心头却疑虑重重,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民理发店”吗?热闹、凌乱、单调、陈旧,仿佛一枚枚拥挤而杂乱的标签,构成了人民理发店特有的精神气质。仿佛它一只脚张皇地踏在新世纪的地界,一只脚还犹犹疑疑地踏在旧时光里抽不出来。
接受我们采访的是54岁的吴东英。吴东英从18岁进人民理发店以来,36年的光阴,她年年月月都在人民理发店度过。她是居民户口,当初是服从分配进的理发店。彼时,人民理发店是4大理发店规模最大的一家,又称“大店”。店里有13位天台师傅,13张理发椅子,13位学徒, 3间又长又深的店面,面积有120平方米左右。
刚进店的学徒,是没有机会剃头刮胡子的,最多给师傅打打下手。比如顾客来了,帮顾客洗个头,给师傅递块热毛巾之类的。3个月后学徒出师,都是先在亲戚朋友头上搞试验的。吴东英出师时,让她在头上搞试验的是她的父母和小姐妹。
刚出师那会,但凡徒弟剃头,做师傅的总是站在旁边压场,师傅会在一边叮嘱徒弟剪得长一点再长一点。有些顾客不解其意,说要剪得短一点,那师傅和徒弟只是不搭理,做师傅的仍然盯紧徒弟手中的剪刀,做徒弟的仍然谨慎地一刀一刀剪。师傅叫剪长一点,也不是真的违逆顾客的意愿,只是万一徒弟剪得不齐整,他还可以来救救场。头发剪短了,做师傅即使有洪荒之力也是回天乏术呀。
当时,一个镇只有一家理发店,乡下则是临时跑乡的剃头担子,稍微时髦些的人都要到县城来理发,理发店生意都火爆得不得了。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店里20多个师傅徒弟都不太有空闲时间。但大店自有大店的作派,生意再忙,也不加夜班,除非要过年了。
过年了,人人都要剃“过年头”。这时候,理发店常常加班到深更半夜。加班加点也没有奖金,当时理发师傅觉得加班加点是很正常的,生意忙呗。平均下来,一个师傅一天要理三四十个头。
来店里剪头发的,头发都长了,也脏了,好多天没洗了呢。到理发店里来刚好可以舒舒服服洗个头。第一次,把碱渍泡在热水里洗;第二次,用西湖牌肥皂洗。冲下来的水黑乎乎的,水槽也很快积了厚厚的油污,要用碱使劲擦才干净。人民理发店那时理一个头发花2角4分钱,其他店只要2角2分。男人剃头,包括剃头、刮胡子和吹风3个内容;女人剪头,大多剪游泳头,三刀法(额头一刀,耳朵边一刀,后颈一刀)。
1984年,吴东英担任人民理发店经理。西风东渐,位于东海之滨的小城也开始流行各种发型:磨菇头,学生头,反翘。同时小城还刮起一股烫发风:玉米烫,离子烫,大爆炸,等等。2000年5月19日,因造文化广场,人民理发店拆除,移到西前街;2004年4月1移到西后街,由吴东英和同事安焕君合开。人民理发店性质也从集体改制为私有。
岁月轻轻晃动。无论吴东英还是她的顾客,都从少年长成了青年,从青年长成了中老年。
现在,前去找她理发的大多是老客户,有些人家一家三代都在她这里理,理发时边享受她的老手艺,边和她唠家常——不仅仅是为了理发,更为了一种念想。人与人,几十年相处过来,都处出老感情来了。